轮椅上的飞翔
诗人韦江荷印象
□ 李风宇
知道韦江荷是在很多年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报刊上面不时看到他的诗作和散文。之所以记住了,是因为韦江荷这个名字很特别,会联想到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不会占卜也不会测字,韦应物这首题为《滁州西涧》的七绝读起来总感觉印证了什么。认识韦江荷以后更加感觉韦应物这首诗就是为千年以后的同姓诗人所作,冥冥中自有定数乎?
若干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就说:“我认识你!”
老韦感到茫然,当我如数家珍般地谈起他的作品,就像是接头暗号,他连忙紧紧握住我的手——“果然是自己人!”
这种主观上的认同,难免片面。从文学作品上,我认识了沉心静气的诗人韦江荷,但是老韦也有另外一面,让人无可奈何,关于这一点后面会聊到。
韦江荷的童年并不幸福,小儿麻痹症让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奔跑嬉戏,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他自学了小学、初中、高中全部课程,甚至通过自学考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结业证书。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人们在敬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勇气。
回忆起过去的经历,韦江荷非常感慨。在他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造成下肢瘫痪,只能爬行移动,尽管先后动过7次大手术,但也只能靠拄着拐杖行走几步,“我所经历的童年,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苦’!”
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解的问题,他经常爬行到十几里路外的老师家求教,寒冬酷暑,有几次都晕倒在路边。在韦江荷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力量。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多么困苦,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韦江荷,一个轮椅上的飞翔者,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作真正的坚韧和勇气。
今后的路怎么走?不能总待在家里,靠家人来养活。韦江荷回忆:“当我听农村广播里讲由某某人供稿时,心想我也可以写稿、投稿呀。”有了主意后,他先学着写小广播稿,写完后爬到乡村邮局,寄给当时的县广播站。随着稿件被采用的次数增加,信心也随之增加,特别是第一次收到几毛钱的稿费,他兴奋不已:“这是靠我自己劳动挣来的钱!”
自此以后,韦江荷又向当地报社投稿,陆续被采用,其间也得到了报社编辑的帮助指导,他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这时的他引起了乡领导的关注,乡领导对他讲,你虽然残疾,但好学会写,你就做乡里的业余报道员吧,有成绩乡里会给你奖励补助。这样他就更努力了,领导说是“业余”,他却当成“全职”来做。忆及往事,韦江荷满脸自豪:“当年,全乡16个村、1个养殖场,我全靠小凳子爬着去采访。”就这样,他爬遍了全乡的每一个村庄和单位,乡里的每条小路都有他匍匐爬行的足迹。3年时间,广播电台、报纸用稿上百篇,先后有7条凳子被他用坏了。
“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诗歌就像是恋人陪伴着自己,甚至一首小诗都能看得热泪盈眶。”韦江荷是个容易激动的人,一旦进入到诗歌世界,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可以说古往今来的优秀诗作感动了韦江荷,而他又以诗作回馈了世界。创作40余载,笔耕不辍的韦江荷硕果累累:被评选为2019年上榜诗人,作品散发在《诗刊》《扬子江诗刊》《雨花》《西湖》《绿风》《星星诗刊》等数十家刊物上。出版诗集6部,散文集、剧本和评论集各1部,另有“平原三部曲”也已全部杀青。不少作品被译为英文、日文和朝鲜文传播海外。从20世纪80年代踏上从文之路,迄今他已累计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
韦江荷,一个被命运捉弄却永不言败的灵魂。他坐在轮椅上,眺望着远方的田野。双腿虽然无法行走,但他的心却飞得高而远。
韦江荷的诗歌创作,是他生命中最美丽的篇章。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不仅凸现时代主题,还充满乡土气息,情感细腻而富有张力,力透纸背,赏读时令人回味无穷。他的诗作《村庄挤不过如林的工厂》《时光之门》等等,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独到理解。
文学评论家管国颂是这样评价的:“韦江荷的作品有三个特点:情真意切,特立独行;灵动风华、收放自如;大爱无痕、行稳致远。”
对于作家而言,不管头戴何种光环,或者有无光环都不重要,创作成绩是硬道理。多年来,韦江荷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可观,且拥有相当大的读者群体,受到王安忆、叶辛等省内外文坛大家的点评与赞誉。
“20世纪80年代我是爬着去投稿的,现在坐上了电动轮椅,还是难登大雅之堂啊,我会不会被看成是出土文物?”韦江荷眼光闪烁,紧紧盯住我的眼睛问道。
“即便是出土文物,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江荷兄啊,你的‘格’并不低,大雅之堂应有一席之地!”我也只能这样安慰他。
“现在讲真话的人不多了。”老韦望着窗外明灭的日光,嘴中喃喃。
“当你从迷迷糊糊的睡眠中醒来/你的生命,诗和远方,生命愈发充满活力/活力是什么?这世上最熠熠生辉的金子/活力是黎明,是曙光,是你更为平实的脚步/你若裸浴过,在人流,嘈杂中,美得无瑕/那边你建造的楼房空置,荒芜无所不在”(《生命的馈赠》)
“水井不在,轱辘不见,你何时从我梦中远去/犁铧被埋到雪里,野草簇拥在它的四周/田野之上似乎还闪着你漂亮的弧/绵延的平原与日夜穿梭的斗龙河/恍若都在寻觅你笃实的脚步之声”(《和你如影相随》)
“其实孤寂是一盏灯,白也是一盏灯/亮着一堆光芒里的诗人/洁白而圣洁的灵魂/所有的情节温暖如雪”(《真实》)
这些清澈明亮的诗作,随处可见的佳句好段,干净、空灵,却又篇篇酿自平凡的生活,甚至是酿自盐城大丰农村最为平凡的生活,明显是带着诗人近40年创作实践的沉淀与结晶,以及大半辈子的生活阅历积累与人生思考,厚积薄发,诗意无穷。
韦江荷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前面说了他还有另外一面,就是非常固执,性格急躁,常让与他打交道的人不知所措。据老韦所言,有一次在聊天时,当着诗人牛汉、张志民的面,李瑛无可奈何地指着韦江荷说:“江荷是个坏脾气的人!”这里所说的“坏”是性子急,拧,脾气暴躁。这也难怪,我遇到过的不少诗人都是这般性情。
韦江荷创作状态如何?有一次深夜11点多钟了,也不知怎的,我无意按了给他的视频,没料到他竟接了。我问他:“老韦,你现在在干吗?”他哈哈一笑说:“在写作呀。”后来我才得知,他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往往一写就是五六个小时,这不是在玩命吗?不出成果才怪。
我在前面谈了韦江荷的急躁脾气,其实外人有所不知的是,韦江荷还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是少有的“工作狂”。他家住在城里,从家到文学社单程就是近20里路。他让别人早上7点到班,自己一般6点半就到了,而且风雨无阻。
说韦江荷是个“超人”一点没虚夸,他锲而不舍的一股闯性、横劲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很多正常人认为的不可能、做不到的事情,他总能绝处逢生,把不可能生生变为可能,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随之奇迹产生。
韦江荷的故事还在继续,再也不是涧边的“幽草”,寂陈野渡的“孤舟”;他的诗歌仍然在飞翔。生命中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心却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