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文艺赋能,共谱乡村新乐章
2023-04-03 20:3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月明  
1
听新闻


南京浦口文艺赋能,共谱乡村新乐章

  三月响堂,百亩桃花恣意绽放。为提升南京浦口“中国诗歌之乡”品牌影响,以优秀的诗歌作品宣传展示浦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3月22日,浦口区文联开展“诗人走进浦口·诗歌赋能乡村”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主持会议,市作协常务副秘书长鞠亚明,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诗人、小说家黄梵,《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等诗人作家参与活动。

  如何将“文艺赋能乡村”做得更深入?陈卫新在座谈会上提出,浦口是中国诗歌之乡,老山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用“诗人走进浦口·诗歌赋能乡村”作为打开老山的新方式,通过实地采风等系列活动,获得诗歌创作的灵感。

  “老山多年发展定位很多,但仍需强大的线索将这些定位联系起来。诗歌可以作为一个元素,通过诗歌交流、研讨和采风,形成对老山记忆的文化积淀,这类文化参与将会给老山的未来留下丰富的宝藏。”陈卫新认为,老山在历史上缺少诗歌与它的互证关系,文商旅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三者之间需要文化作为牵引和见证。

  住在长江南岸的育邦,推窗即可望见长江北岸的老山,一幅古典山水画映入眼帘。“深入老山,看到响堂村,它就像一块璞玉,很朴实,没有被人工过度开发,也不是一个喧嚣的景点,大自然最原汁原味的风光风貌都被保存下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育邦周末经常和朋友到老山游玩,在他眼里,老山文化资源丰富,但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古代诗人的一句诗就能带动一个景点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宣传效应,希望未来有更多南京和外地游客到响堂,到不老村,到老山深处,远离喧嚣与纷扰,邂逅城市山林。

  栀咖啡、新文房、桐月春至……艺术唤醒乡村活力,诗人在浦口区响堂村原住村民孙娟的带领下,游览响堂风光。孙娟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桐月春至”,以及“打做”工作室、大马营等特色产业。大家畅享春日浦口风光,在四方当代艺术湖区赏花,在大椅子山休闲栈道欣赏浦口全景。

  2021年端午节,响堂被授予南京市“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传承基地,举办了第一届栀子花大会,响堂迅速成为“流量担当”,“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句话被印刻在响堂的观光墙上。

  在采风活动会议上,浦口文旅集团负责人侯利旺谈及浦口文旅的发展思路——主打“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旅游资源布局围绕“一山两水三泉”展开。浦口文旅集团启动“响堂计划”,通过文艺赋能乡村,对乡村要素进行解构和重塑,为传统产业注入新业态,探索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栀子花是响堂的特色农产,当地种植栀子花已有40多年,近年来打造“栀子花大会”等明星项目,旅游收入近千万。“中国要把乡村和集镇做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的就业问题也是民生大事。”陈卫新告诉记者。

  响堂邀请专业设计师根据村庄风貌进行翻新改建,突出乡村特色。作为江苏省第五批传统村落,响堂鼓励农户发展田园经济,打造诸多创业项目,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老村民的致富之路逐渐展开,负责响堂接待的孙娟就是其中之一。孙娟原是响堂村村民,家中老人年迈,农活也逐渐干不了,她就把老宅租给了浦口文旅集团,集团帮助她免费翻新改建。“既能拿租金,还能在家门口上班,何乐而不为呢?”孙娟的喜悦溢于言表。

  栀咖啡是响堂的第一家店,2021年6月12日开业。现在,每到周末,栀咖啡的大厅和门外庭院常常坐满了人。在响堂,栀子花已从最初村民谋生的农业产品,发展成为这座村庄的特产标识。“‘栀咖啡’如今已经登上南京咖啡店的热门榜单,通过文化赋能,让其产生经济效益。房东的收益稳定了,更重要的是让他有价值认同感,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参与栀咖啡设计的陈卫新为此深感自豪。

  走进不老村,粉墙黛瓦的房屋分外惹眼,一条青石小道横亘在村庄之中,这里有许多旅社和艺术商店。坐落于不老村的不老居民俗文化体验馆,是南京市文联及浦口区文联重点打造的全市首家民俗文化体验馆,也是南京市唯一授权挂牌的民俗文化体验馆。一件展品,一段故事,在造型之美与哲学之思上见证着华夏乡土“家园遗产”的精妙志趣。体验馆展出剪纸、刺绣、铜雕、泥塑、漆器、书法、绘画等民间文艺作品,特聘十位民间艺术家常驻不老居进行艺术创作,邀请省市区民间文艺家、非遗传承人莅临授课,打造集展览、体验、交流、销售于一体的沉浸式民俗文化场所。

  以民俗文化出彩的永宁侯冲旅游区,以书法文化著称的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以自行车运动为主题的水墨大埝,以“江北第一游观之所”闻名的珍珠泉度假区……如今,浦口文旅产业带来的富民效应正逐步显现,为乡村振兴配上飞速的“绿色引擎”。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标签:浦口;乡村;诗歌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