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墨之痕记录最真的创作情感
杨志麟“私水墨”系列展《夜泊》亮相
2023-03-21 20: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曦  
1
听新闻


杨志麟“私水墨”系列展《夜泊》亮相

以水墨之痕记录最真的创作情感

  近日,杨志麟“私水墨”系列展5——《夜泊》正在南京问象艺术空间展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展名《夜泊》出自于此,也表达了杨志麟对秦淮河的眷恋。“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几十年来从未离开过秦淮河,对它的感情也随着年纪的增长日渐加深。”

“大人殇”

  杨志麟把展厅比喻成书房,因为书房是一间虽狭小,却挤满了主人喜怒哀乐、充斥着他不同阶段爱好与情绪的较为私密的空间。或许,这也应和了“私水墨”的概念,因为杨志麟通过展览毫不掩饰地向观众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始终认为,水墨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艺术。

  杨志麟出生于南京秦淮区中华门东剪子巷,也就是如今的“老门东”。从小长在秦淮河边的杨志麟,因外公是私塾先生的缘故,十几岁就开始接触李味青、胡国仁、赵良翰、张正吟等艺术家,对水墨充满了感情。上世纪70年代,杨志麟在南艺学习工笔画直至大学毕业,20多年来,他一直专攻于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经过多年不断的实验与探索,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抽象水墨”之路。“中国水墨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艺术,尽管如此,这条道路也还在不断前行着,我认为它的生命力还非常旺盛,还有更多的潜力等着我们去探索运用。”杨志麟坚定地说。

“千日谈”

  展览共分四个板块,在其中一个板块,杨志麟用一叠破旧的废画纸绘出18幅画面,拼凑成一条他心目中的“秦淮河”,取名“涟漪”。在文字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涟漪一圈又一圈,让人迷醉与晕眩;心中那条河一直在流淌。也曾干涸,也曾污浊;河床一毫一毫地,黑胶似的刻划。”这或许就是他心中那条从未离弃过的长河,也是他心目中那条从未停止流淌的艺术之河。河里的每一波涟漪,都是一个片段、一个故事、一场经历,时间积淀着这条河流,河流里的故事不断地被冲刷、覆盖、积压和沉淀。一条河因为有着历史积淀而珍贵,而艺术创作也因为有了时间的积累而更加厚重。

  如果说“涟漪”是这场展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抽象水墨作品,那么“大人殇”和“千日谈”则更加写实一些。展厅大门正对着的一整面墙上,整齐悬挂着45幅肖像,画的是近一年来相继离开的老师、朋友、学生,杨志麟以这面墙感慨世事无常,道尽难以言喻的“大人殇”。

  而“千日谈”则更加应对了“书房”的印象。一本本绘画本摊放在台面上,有绘画,有书法,记录了近三年来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这些作品没有装裱,没有任何包装,简单、直观地表达着艺术家三年来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我用这样的形式,就是希望大家都去动手翻阅这些绘本。作品不是一定要挂在墙上看的,当你亲自一页一页地翻看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印象。”杨志麟说,他鼓励每一个来观展的人去触摸艺术,从而真正感同身受,体会艺术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的内心情感。

“涟漪”

  “失语症”这个单元绘出了30多种鸣虫,把它们撕下装入300个透明的小瓶子钉在墙上,在灯光的照射下,瓶子里的绘画清晰可见,却仿佛被隔离一般无法触及。这是杨志麟想表达的他所看见的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挨得很近,彼此可以清晰地看见对方,却永远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彼此之间很难互相理解。这样的装置艺术,每一件都是那么的渺小,杨志麟将它们组成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他说这三个几何形状可以拼出无限可能。这是他通过无声的艺术形式发出的最响亮的声音。

  “私水墨是有情绪的,而情绪有好和不好之分。通过私水墨、私艺术系列展,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或许这是‘后当代’艺术长河里孤独的舟,而杨志麟就是那位身穿蓑衣默默垂钓的翁。”这是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策展人李计亮对杨志麟“私水墨”系列展览的描述。

  在提及对中国水墨未来的期待时,杨志麟说:“水墨画有着千年的基础,它的特别之处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无法修改,很即兴,也会发生很多偶然。而这种无法修改的特性最能表达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迟疑或犹豫,都能从作品中看到痕迹。所以我认为它是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假如未来会出现‘后当代水墨’,那或许它在中国也可以成为另一种主流艺术。”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标签:水墨;艺术;秦淮河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