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疫”必不可少 三个“锦囊”请收好
2022-12-20 22:18:00  作者:蒋明睿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记者 蒋明睿)“万一感染怎么办?”“药都囤好了,就等感染。”……随着近期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网络上出现各种声音,大家或是担心、或是调侃,由此衍生出焦虑、过度乐观、愤怒等多种情绪,这些情绪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调节?记者咨询了长期奋战在心理抗疫第一线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箕君。

  “心理会随着事物发生发展而发生变化。防疫政策不断优化,每个人身处其中,我们都需要经历适应的过程,出现各种情绪并表达,这是正常现象。”李箕君说,现在不少人容易出现担心、紧张、焦虑、愤怒甚至迁怒的情绪,这是因为大家对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生活状态存在未知,不免会对诸如“感染了怎么办”“医疗资源会发生挤兑吗”等问题产生恐惧。

  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之中,一些“心理易感人群”需要大家特别关注、保护并帮助。“今天上午,我在心理门诊接诊了20个患者,其中有近一半人都在表达因为对疫情过度担忧,让他的老‘毛病’又加重了。”李箕君提到,心理状态本就敏感、不太稳定的人群更易受到冲击。这是因为过度担忧、缺乏安全感的人,被紧张情绪影响后,就容易“选择性关注”负面信息,而越关注负面信息越恐慌,长此以往陷入恐慌心理的恶性循环。

  “一老一小”不仅是疾病的易感人群,也是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在“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背景下,“一老一小”缺乏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的资源和能力,需要大家尤其家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为此,李箕君提供了三条建议,希望对绝大多数人群有帮助:

  第一就是要选择接收权威的有公信力的疫情科普信息。对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基础性疾病或者基础性疾病处于稳定期的这部分人,可以进行居家自我照护,没必要过度恐慌,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到医院,或者吃各种各样的药预防。这反而超出疫情本身带来的影响。

  第二就是要接收正面抗疫信息,了解病毒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他建议,市民朋友应该注意到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供给上作出了相应的准备和预案,大家要充分怀有信心,以此减少不确定性。

  第三是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有充分了解和评估,对本就易敏感、多虑的人多加支持关注,一旦确诊也不要另加苛责。“很好的现象是,大家对‘阳了’的调侃能够消除对阳性患者的歧视,减轻康复人群的心理负担。”

  最后,李箕君提到,医务人员目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作为医务人员,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疫情防控我们一直在。但同时我想呼吁大家,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我们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互交流表达,寻求更多积极抗疫资源,在心理上抱团取暖,一起朝前走。”

  

江苏13市心理防疫热线

请扫二维码

标签:疫情;情绪;医疗资源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