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小尺度渐进式改造让老街焕发新生
2022-12-04 21:27:00  作者:张姣姣  
1
听新闻


小西湖:小尺度渐进式改造让老街焕发新生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以下简称“UNESCO亚太遗产奖”)于日前公布,南京小西湖项目荣获创新设计项目大奖。该奖项旨在颁给设计杰出,且设计与历史背景完美结合的新建项目。自2000年UNESCO亚太遗产奖设立以来,小西湖街区是江苏省内首次荣获该奖项的项目。

因地制宜

“一房一策”改造更新

  小西湖街区地处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东部,项目占地面积4.69公顷,是南京市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街区留存历史街巷7条、文保单位2处、历史建筑7处、传统院落30余处,是南京为数不多比较完整保留明清风貌特征的居住型街区之一。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小西湖地段的历史价值,在人口激增、复杂产权关系和杂乱无序改扩建之中逐渐被淹没,现状不到5公顷的地块内容纳了810户居民,25家工企单位,居住人口超过3000人,是一个老龄人口多、人均居住面积小、房屋年久失修、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棚户区。

  “为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让老城南焕发活力和生机,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对小西湖进行保护和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建设单位历保集团前期开发部经理张剑说。张剑表示,小西湖街区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以“小尺度、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为基本理念,探索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创新特色:

  体现居民意愿的全覆盖入户调查。小西湖街区物质空间和产权关系复杂、居民诉求不一,设计团队与实施主体合作,逐户调查居住空间、产权信息与居民意愿。动态绘制不同阶段的居民搬迁意愿分布图,有力支撑了街区物质空间规划的编制。

  整体覆盖的保护体系。保护和整治7条历史街巷和传统肌理;修缮5处文保和历史建筑,并植入新功能。注重对原住居民及个体权益的保护,通过与居民持续沟通确定去留,逐步实施就地改造、搬迁或街区内平移计划。

  张弛有度的规划方法。创新提出由两个层级构成的管控体系:第一级是由街巷围合的“规划管控单元”,明确基本的规划设计要求;第二级则是基于细密地块肌理的“更新图则”,明确实施更新活动的最小单元。分级管控体系有效支持了不同产权人在共同规则下渐进展开更新活动,也为规划管理和土地流转提供了基本依循。

  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结合产权性质、居民诉求和场地环境,“一房一策” 开展更新设计。已完成的公房改造项目包括:“平移安置房”由原有的三层老旧公房加固改造而成,用于居民原地平移安置;“共生院”由原承租人与文创工作室在改造更新后的院落中和谐共处等。

尊重民意

让改造透出情感温度

  在UNESCO亚太遗产奖获奖评语里提到,小西湖项目在社会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认为小西湖通过“整体及综合的方式提升了历史性街区的宜居性”。

  家住马道街39号的许庆告诉记者,他的太爷爷清朝光绪年间就落户这里,先后住了七代人,改造前的房子年久失修,但“根”在这里,一直没有离开,如今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房子已变成危房。2021年3月,在历保集团的牵头下,许庆家成为小西湖片区第一例自主更新的私人产权房屋。许家老房子被评为D级危房,根据改造政策,政府补贴60%的费用,许庆自己支付40%。这次翻建,他们只支付了不到25万元。

  “我从小就在这儿长大,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我都熟悉。之前是棚户区,生活设施不齐全,上厕所都要到外面去。但是现在好了,生活很便利。而且此次翻建国家还补贴这么多钱,这是令我最高兴的地方。”许庆说道。

  如今走进许庆家,可以看到两层小楼整洁有序,院子里还保留着他幼年时种下的枇杷树。改造团队充分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想方设法将陪伴他们40余年的树保留下来,努力帮许庆留住那份沉淀许久的乡愁。

  “小西湖片区面临的是历史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双重要求。我们充分尊重民意,待整个院落或整幢住户全部签约交房后才开始分步进行改造。同时尊重原住居民,保留街区传统文化,以‘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实践,让每一处改造都透出情感和温度,也让历史遗存重新绽放其活力。”张剑说。

  对于此次小西湖项目获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表示,小西湖的更新改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让居民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创新路径。未来,这样的思路,有望应用到更多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中。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标签:西湖;居民;unesco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