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书法学科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书学与美育:对话——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综述
2022-06-21 20:18: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推进高校书法学科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书学与美育:对话——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综述

  江南时报讯 由(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事学院承办,在陕11所高校协办,江苏言恭达文化基金会支持的“书学与美育: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系列活动——对话:中国高等书法教育”, 6月17日下午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对话的形式举行并进行了全网直播。

  活动主会场设在西安交通大学,以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教授为评议人,先后邀请北京大学王岳川、中国美术学院沈浩、首都师范大学叶培贵、南京艺术学院李彤、山东艺术学院顾亚龙、河北大学刘宗超、西安工业大学于唯德、上海交通大学周斌、郑州大学李逸峰、西南大学曹建、北京师范大学邓宝剑、中南大学向彬、山东艺术学院吕金光、北京语言大学朱天曙、西安外事学院倪文东、西安交通大学杨锁强等16位在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岗位第一线的院长、教授相聚云端。

  “对话”邀请青年学者周学担任学术主持,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秘书长杨晓辉为活动总主持。□江南

高等书法教育的当代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顾问叶培贵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高校与书协在当代书法教育中的异同。他认为两者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一个偏于内,一个偏于外,“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李彤对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阐述,并分别从教学方针、培养标准、专业教学及专业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对新时代高等书法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在新文科背景下,注重学科融合,推动书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新文化背景下,立足时代,实现书法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书法艺术的独特品质、加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等几大原则。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沈浩以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为例,结合史料全面详尽地分析了高等书法教育在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中的当代实践,概括出“以学养书,抗志希古”“固本培元,和而不同”“会通求变,与古为新”的三个特点。

  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顾问顾亚龙结合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的教育现状,围绕应该培养何种书法专业学生的主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书法学院开设“书法文字学”这门课程,并编纂相应的教材,以解决学生在书法实践中遇到的文字学相关的问题;开设“书法批评学”一课并编写教材,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对书法艺术比较正确的评价体系,观照过去、今天与未来,从而促进书法事业的长足发展。

  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于唯德结合自身对于东西部书法高等教育的深入观察,提出东西部高校书法专业在开设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之外,还存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教学投入方面的差异,由此造成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资源分配与东西部书法教育不平衡的现象。他认为只有采取东西部高校联动、西部高校自身合作、广开思路谋求发展等办法,尽量减小差距,方能促使西部高校的书法教育不断进步。

  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邓宝剑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师范类大学的特色在于把“教”本身也纳入教学的内容。他特别强调了教学的规范问题;他还从另一层面入手,提出当办学达到较高的层次,无论哪个大学的书法专业都会体现出“师范性”——老师尽可能地做到为人师表,就有可能像一个范本一样默默地影响学生,就像书法史上一个范本引生另一个范本一样。他强调,学校是否属于师范类,可以被“册封”。而是否真正地具有“师范性”,取决于从事教学的人如何去做。邓宝剑教授针对面临着学科升级、未来应该怎样去做的问题给出了回答。他认为学科特色、学科壁垒和学人的努力要相称,引用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将“学”和“行”理解为动词,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顾问倪文东首先谈到高校的书法教育问题。首先,由于各大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所开办的书法专业有不同的立足点、学科背景与专业背景,因此对其异同与优劣不能简单地进行对比。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应当是今天书法教育发展体系所追求之旨;其次,从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及民办院校四个系列入手对当下国内所开办的众多书法专业进行了观察。他对自身先后供职的北京师范大学与西安外事学院的书法教学、办学思路及教学特点等进行了对比。他指出,近年来全国高校书法专业接近饱和,民办院校申办书法学专业的学校则越来越多,故加强民办大学书法专业的学科建设势在必行。最后,他由西安外事学院在书法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引至民办大学的书法教育问题,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介绍了西安外事学院开办小学教育“书法特色班”的情况,认为其是一次根据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尝试。

书法学科的升级与建设

  叶培贵教授提出,对于学科升级,要结合时代需要,避免书法学科的“孤立”,支持“跨学科性”。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可以参照其他学科从学理上思考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抓紧完善基础研究。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刘宗超提出了“大艺术观”的概念,对书法艺术而言,就是要有一个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搞好书法专业本身的同时,将书法艺术放进“大艺术”的生态结构中,兼顾与其他相近艺术门类的关系。专业目录的调整,对书法学科的发展而言有进步,却仍存在不足。当前面临着书法教育大发展的时代,书法教育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继承传统,更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明确三点:一、坚守技道并进的取向;二、重树书法家或理论家的社会文化精英身份;三、当代书法家或理论家应该进一步找回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在谈及《书法现代创变的文化背景》一文时,他指出,要重点对书法现代发展、创作的方式进行厘清。他认为当代书法发展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表现在工具之变、语言之变和文字之变上。刘宗超教授对《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一文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表示十几年前相关思考的重点在于对书法现代创作发展做一厘清,在反思中观察,从工具到语言再到文字的多重维度下,回归经典建构书法的当代标准方是书法现代创变的可行途径。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大学书法》杂志副主编、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李逸峰从学术期刊的角度切入,提出当下高等书法教育的研究现状涵盖了高等书法教育的各个方面,如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习方法、教材、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现状问题等。虽然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一、建议各高校联合构建一个高等书法教育研究核心群体;二、在未来的高等书法教育研究中需要注意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提高在高水平刊物上的载文量;三、高等书法教育研究应该更加关注书法教学环境;四、建议高等书法教育采取多种学科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手段进行书法研究。

  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曹建指出,书法学专业学科设置时间短,建设周期不长,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但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与优化、教法优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推进教材建设;二、推进课程设置的科学论证与优化配置;三、推进书法教法研究。最后,他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提出,书法艺术具有“悦己”和“悦人”的双重功能,两种功能不宜偏废也不宜过分偏重。

  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向彬以教材建设与“书法学”人才培养为题进行了发言。以书法教育的发展史为切入点,指出教材在古今书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古代书法教育有相应的教材,以唐宋两代的书学最具代表性,其有着教学内容丰富、课程体系较为全面、教材使用多样等特点。当前国内开设书法学本科的高校众多,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效果上也有较大的区别。教材建设是书法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尽可能多地联合国内开设书法学专业的高校共同编写较为系统的教材,是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之路。同时,满足人才培养是书法学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重新编写一套体系完备且适应于书法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是书法学学科建设的急需要务。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吕金光从通识选修课程在高校书法教育的现状谈起,生动具体地阐释了书法教育与通识选修课程的关系。他指出,当代高校书法教育专业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情况不一,侧重不同。高校书法教育培养不能仅仅把书法创作放在第一位,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由技入道才是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通识选修课程应是高校书法教育的认知根本,以此提高学生修养和艺术境界。他提出当代书法教育应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良好的书法认知与视野;二是扎实的技艺与创作能力;三是丰厚的文化学养与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在把握书法实践课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学、哲学、思想史等相关通识课程的教学。吕金光教授回答了主持人提出的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如何去解决的问题。他强调书法理论应当是具有人文思想,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法,也要传承文化精神,解决道的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朱天曙论及“书法的四重品格与当代书法创作”,提出了中国书法蕴含着技术、审美、人文与哲学在内的四重彼此融合又层层递进的“品格”,分别结合当下书法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书法专业学生学习的认知,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勉励专业学生将书法创作作为终身功课,不断提高审美认识,提升个人人文涵养,并注意把握书法“四重品格”的整体性,使创作“有血有肉,有情有境”。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杨锁强以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学科意识与学科视野为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书法学科意识即书法学科的理念,既涉及书法学术,亦涉及书法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与书法创作;书法学科视野则是把书法放到哪些学科学术视野与学科地理视野来观照。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侧重于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从学术层面而言,要寻找书法规律并上升到理论且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方能称之为学科。其绝不是大量书法史料的堆积,也不是停留在个体经验层面的集合。

书法与美育的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王岳川将书法美育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阶段是“字体”“结构”“形式”;中级阶段是写“人性美”“生命和合美”;高级阶段是写一国之“文化精神”“东方大美”。通过介绍北大书法传承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全力落实教育部美育文化战略,提出中国书法“美育培根”在当代具有四项意义:其一,书法是汉字历史和人文意味的审美体现;其二,书法是经史子集的意义承担;其三,书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其四,书法是青少年一代修心养性,老人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他最后强调,我们应该大力促进国学、书法进入千家万户的家庭教育中,促进书法美育进入青少年学生群体中,让国家成为“硬实力软实力双重提升”的文化强国。

  叶培贵教授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导语入手,分析其指导思想,得出其总体工作要求的三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认为书法具有普适性、融合性与实践性三大优势,故在美育体系中,最便于开展“全体的美育”“文化的美育”和“实践的美育”。

  李彤教授认为书法艺术作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其美育的效用不可替代。

  杨锁强教授指出中国的艺术可以用来安置人的灵魂。书法与美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书法是美育最为便捷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美育最具有中国味,中国文化精神的彰显最为凝练;书法美育容易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书法美育具有几千年来丰厚的书法作品积淀与资料基础;书法具有审美与实用的二重性,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美育容易辐射家庭、学校与社会且三位一体。

书法的价值与意义

  王岳川教授以“美育铸魂与书法培根”为核心,列举了多项当前教育部的相关美育政策,指出新时代书法审美教育具有培根铸魂的功能且已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进而提出书法与汉字文化圈息息相关,西方文化入侵导致了文化安全和美盲问题,中国“文化安全”当前遭受着巨大挑战。他对书写内容(即文字在书法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直指书法美育没有“法外游戏空间”,而具有人文美学的严格标准。

  叶培贵教授论述了“书法的意义”是书面信息的美化手段,也是个人、时代乃至民族,生活、精神的文字、文章和笔墨的融合表达。

  李彤教授认为,书法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艺术载体,是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艺术表达。

  曹建教授认为,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书法的意义可以从悦己与悦人的角度来认识。与所有艺术一样,书法具有悦己、悦人的双重功能。从悦己的角度,书法是个人的、封闭的、自我的创作,与他人无干。因而,各种情绪均可通过书法来表现。至于其表现出的风格则因人而异。所以王羲之书风由多种面目与情绪表达。此为书法传统不灭的内在动力。从悦人的角度,书法是利他的、悦他的、开放的艺术样式,与其他艺术有着共通性。以书化人是书法的意义所在。从理论形态上说,两种功能不宜偏废也不宜过分偏重。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往往是因为在利己、利他、悦己、悦人的认知上发生了偏差。从人的本性来看,悦己是第一位的;从人的社会性来看,悦人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曹建教授回答了主持人针对推进课程设置的科学论证与优化配置中如何调和人与课程的矛盾关系的问题。他表示应聘请校内专人牵头对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书法教学应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即五体临摹与创作和书法理论学习。

  杨锁强教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书法的意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美育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开发右脑,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体道、悟道、证道、得道的一种法门与手段;精神产品的经济价值;延年益寿。

书法的国际传播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周斌对书法美育的跨文化传播探索进行了探讨,他结合《HSK基础汉字书法与文化创意教程》进行介绍,称该案例中的创意是中文教学与书法文化传播互相成就的展现,其内容除在书法教学中纳入HSK基础汉字外,特别注重书法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并兼顾书法艺术的经典传承和多元化,认为书法加国际中文教学正是新时期书法美育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在相关的探索尝试中,能够较好地吸引世界各国学生通过学习书法艺术而爱上中文,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提升书法文化向世界各国的传播力和辐射力,使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总结与评议

  最后,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教授对此次相聚云端的对话进行了总结评议。他代表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对与会学者表达由衷的感谢。他认为“书学与美育”专题讨论十分有意义。学者们的探讨范围广、信息量大,精彩纷呈。大家在书法学科的教学上都有着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管理经验,满怀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体现了在当前书法学科建设上的人文情怀与历史担当。

  他认为“书学与美育”是永恒的主题,在书法学科升级的探索过程中,书法究竟以怎样的学科内涵与美术相提并论,这一问题的答案亟待今天的书法学人关注与寻找。本次“对话”切中时弊,尤其针对我国当下高等书法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美术与书法”学科并列的合理性;书法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书法成为一级学科后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问题;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资源分配与东西部书法教育不平衡现象问题;书法学科建设中避免一味追求技艺,导致书法内涵“空心化”问题;高校美育教育如何在书法学科建设中得到普遍弘扬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有益的研讨。

  他提出,汉字在承担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被人们赋予审美的情感的寄托,因此,汉字书法艺术的产生,远远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意义。书法独特的文化身份表明了书法是艺术!书法不是只讲技能的“写字”,书法艺术传承需要近代以来普通意义上的文、史、哲学术逻辑思维训练与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书法所呈现的笔墨之美、诗意之美与时代之美,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历代优秀书法经典显示着中国人借以彰显的生存意义与生命底色的价值之源,文化道统。经典告诉我们,中国书法是意象艺术,中国书法的文化性、写意性绝不能简单归于视觉艺术。由此可见,书法教学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美育教育的品行与性质,提倡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从而完善人格、滋养美感、勤于实践,净化心灵。高校书法教育学要宣传技艺传授与人文修为相结合,以艺理带动艺技,以审美升华精神。书法教学,传授技法与文化并重,源于书法艺术的本质与美学的底蕴,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尤其是创造素质为核心。书法是跨学科之学,从文字、文学到书写,中国书法以不同的维度阐释其内涵的丰富性,彰显人性之美。所以,书法是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他强调,今天高等书法学科建设重要的是要明确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文化与艺术的独特身份,将书法学科的设置放在文化和艺术双重范畴中看待。书法学科的升级,对健全教育体制,规范学科内容,深化教学科研起到积极作用,让书法学真正成为“学”而非“技”。书法学应包括书法技法、书法创作理论、书法史、书法批评、书法美学和与之相关的文学、哲学、史学知识。这种科目设置上交叉融合,加强主干,撑起一级学科大厦,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校书法学科建设将在学术先行基础上,同样要注重书法艺术本体、技法体系、审美风格与艺术精神的深化实践,提升学生文化综合素养、审美能力。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在今天新历史时期,须探索规律、创新机制、立足本体,回归人文,强化合作机制,拓展工作业态,将书法学科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优质融通,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标签:书法;书法教育;美育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