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为精神残障人士“再造人生”
2021-12-30 22:2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尹丹丹  
1
听新闻


用艺术为精神残障人士“再造人生”

  “色彩运用得不错,这几根线条很有冲击力。”宽敞的画室内,数十名学员正端坐桌前,在画纸上一笔一笔地描绘着自己心目中的世界,阳光透过窗玻璃照在他们的脸颊上。这里是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学员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精神障碍患者。指导他们的老师叫郭海平,今年59岁,既是工作室的艺术总监,也是原生艺术家的知心朋友。从2014年开始,在残联的支持下,他在社区创建了应用原生艺术为社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的原生艺术工作室。

治疗与表达

驱散患者心理上的阴霾

  “这幅作品色彩斑斓而恣肆,想象力超出了常人。”郭海平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说。作品的作者叫杨旻,2002年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前前后后住院四次,2014年,他出院一周后便来到了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

  那时,杨旻情绪尚有些不太稳定,存在交流上的障碍。他的第一幅画便是一个被捆绑在病床上接受电休克治疗的人,这也和他的经历有关。

  如今,杨旻的状况比之前改善了很多,不仅每周一到周五都可以独自来工作室进行创作,还承担了工作室许多的日常工作,如打扫卫生、协助整理画作等,甚至还可以照顾其他患者。而他的画作色彩也由最开始的单色调,逐渐丰富起来。过去三年里,杨旻的作品还参加了国内外数十个展览,获得不少专家的垂青。

  以原生艺术手段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改善健康状况和实现个人价值,驱散患者心理上的阴霾,这是郭海平创办工作室的目的。

  在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像杨旻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22岁的胡欣怡是一名自闭症患者,2017年刚来时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眼里充满了冷漠,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现在她开朗了许多,渐渐融入周围的环境,并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许健是一名智力障碍症患者,以前在家里什么也做不了,来到工作室四年后,已会主动做一些家务,减轻了家庭压力。

打破与重塑

实现自我调节和修复

  由于脱离社会认为的“常规”,参加原生艺术创作的患者长期受到排斥,出现了自我否定的现象,心里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导致精神病人的表达往往会受到一种限制,例如当他们画的东西很怪,或者思路和‘正常人’不一样时,这些想法往往会被人议论,甚至嘲笑。时间久了,他们就无法轻松地表达想法。”郭海平说。

  “在工作室,不管他画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会欣赏他,去掉这层‘外在的限制’,让他们静下心来自然流畅地表达内心感受。”郭海平说。

  原生艺术只为自己表达而作,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颜色、线条和构图几乎都是源自创作者内心自发产生的某些冲动、欲望和情绪情感,是心灵深处被压抑的情感能量的爆发。作为一种疗愈方式,原生艺术有助于修复、治愈因脱离自然而引发的各种精神问题。

  “当前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对匮乏,我们便希望通过原生艺术这样的形式,调动每个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心理。”郭海平说。

还原和再造

抛开知识、经验重新去认识

  2006年,郭海平在南京祖堂山精神病医院进行了一项艺术创作项目,让从未受过艺术训练的病人作画或做陶艺。看到作品的那一刻,郭海平直言“妙趣横生,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原生艺术”一词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提出。1945年,杜布菲在精神病疗养院里看到病人的画作,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力量,并把这种未经“文化艺术污染”“很少或者没有模仿”“从自己内容挖掘”的作品称为原生艺术。精神障碍患者一直都是原生艺术创作的主要作者类型。

  “在过去的认知中,绘画是跟老师学习,并通过努力练习来画一幅好作品。但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创作只需要向内探寻继而表达出来。”郭海平告诉记者,这些画作带来了拓宽精神空间的体验——原来人可以抛开经验和知识来认知世界。

  郭海平认为,抛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偏见,站在患者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生命状态,感受他们的想法和观念,建立彼此间的联系,并在长时间的相处中读懂他们的想法,为精神障碍患者架起走向社会的桥梁,就能一路温暖向阳。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尹丹丹)

标签:精神障碍患者;工作室;艺术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