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一级美术师”所想到的
2021-11-02 22:01: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由“国家一级美术师”所想到的

□ 衡正安

  在美术专业的职称中,只有一级美术师,没有国家一级美术师,那么我们随处可见的这个自称自贵的称谓“国家一级美术师”是哪来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为培养、鼓励、促进专业人才的认定、选拔和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专业技术职称(以江苏为例)共有27个大类、39个系列(专业),其中艺术系列名列第21大类,有11个专业,美术专业除绘画外还包括书法和摄影。职称名称分别为一级美术师、二级美术师、三级美术师和四级美术师,分别对应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助理),所以,在美术专业中一级美术师是最高职称。

  目前,在介绍书画家时随处可见“国家一级美术师”的称谓,但是,在有关职称文件和证书中根本就没有这个职称。而且还不仅仅在美术专业上,其他的专业如一级编剧、一级导演、一级指挥、一级作曲、一级演员等,均没有“国家”二字,唯有教练员系列中的正高级名为“国家级教练”。但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以上诸多职称加“国家”二字者比比皆是,其中有他加的也有自加的,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令人惊诧的是,在有关网络检索系统如百度中,都增加了“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条目。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已经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认知,这是非常罕见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反映出书画家、书画界乃至文艺界怎样的心态和生存形态?对艺术发展有什么危害?这看似一个很小的问题,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深思。

  我想至少反映出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功利思想严重。很显然,有“国家”二字和没有“国家”二字是不一样的,加上“国家”二字显得“高大上”。近40年来,随着商品思潮的影响,艺术走向市场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艺术品当然也是商品。然而,艺术家的精力绝不能仅仅放在艺术的商品属性上,更不能无中生有地推销自己,应该将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放在首位,不能刻意地追求艺术的商品价值,因为这背离了作为艺术家的目的和初衷,也背离了艺术的真正价值。英国学者贡布里希曾说:“如果某些事情本身成了目的,那么我们就有权说它是艺术。”这种无功利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才能起到引领和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二是心态浮躁。这种浮躁的心态既表现出个人的浮躁,也表现出社会环境的浮躁。艺术家的浮躁表现为吹捧自己,所谓“自吹和他吹”相结合,总以为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价和地位,从而更好地推销自己,其心思不在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上,而是用在自己的包装上。

  三是社会审美水平问题。为什么个人和社会都特别地关注艺术家作品以外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继承和艺术审美水平在某种程度或方面上的缺失与下降,导致难以用艺术的标准评价艺术,只有用艺术以外的如职务、职称、获奖和包装等外部条件衡量艺术家的价值。

  四是有悖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书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画艺术的博大体现出它的多种面貌,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而所谓的“精深”是指它核心的价值部分,代表着这个文化的高度和理想。这种高度和理想是以儒释道为精神核心的艺术理想和境界,是一种向内追求即丰富主体精神而褪去物质羁绊的理想境界,名、利、物、象是需要我们艺术家在艺术实践追求中淡化并不断升华的过程。对名利和物象的过度追求是和这种艺术核心精神相反的,也是有害的,更不可能创作出高境界的艺术作品。

  我们艺术界的创作有“高原”没有“高峰”,这不能不说和上面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关。有深度的作品少了,浮在纸上的多了;意境深远者少了,重技术的作品多了;有书卷气的作品少了,气息狂躁的作品多了;清雅散淡者少了,满纸江湖气者多了;含蓄深沉的作品少了,剑拔弩张、火气十足者多了;笔墨深厚、内敛厚重、小中见大者少了,追求形式、视觉冲击、超大尺寸者多了……这是有些书画家将精力多用在了向外追求上,名利心太重,没有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精髓与博大正是精神的丰富,唯此才能获得艺术境界的高远。

  卡夫卡说:“我们最大的堕落是失去了耐心。”这个耐心如何才能找回,唯有读书、思考,提升自己。我们的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要将更大的心思和精力用于专业的锤炼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自己,才有可能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

  作者:衡正安,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现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主持工作)、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言恭达文化基金会秘书长。

标签:艺术;职称;美术专业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