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美丽中国·青春行动”2024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以及共青团江苏省委“垃圾分类,青春助力”的号召,近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开展宣传科普和调研活动。通过企业实地走访、社区宣传科普、河流现场勘查以及群众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研当前江苏省各地垃圾分类及循环再生利用的现状,同时积极当好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的宣传者、推广者、践行者,共同打造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生活的城市文明新风尚。
图为“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实践团出征合影
垃圾分类,“锡”息相通。无锡站,实践团分别走进无锡市建筑垃圾再生制造公司、桃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置中心、生活垃圾燃烧发电公司以及红色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置现状调研和宣传科普,同时深入太湖、京杭大运河、洋溪河等市区河流开展“净摊行动”。通过调研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的填埋、焚烧发电、渗滤液处理以及基层社区宣讲,让大家对垃圾的产生、处理到再生利用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闭环认知,通过对河流现状的调查以及水质参数检测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绿水青山”对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垃圾分类,道阻且长,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其中,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越来越好!
图为无锡站实践团成员走进红色社区与银发群体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垃圾分类,绿色“龙”城。常州站,实践团分别走进钱资湖、湿地公园和碧桂园小区。通过化身垃圾分类站点志愿者,垃圾分类督查“环保卫士”,河小青等角色,实践团成员真正意识到垃圾从源头减量及分类处理的重要性,它需要大家自觉履行职责,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要将从“要我分”转变成“我要分”,真正从自身行动上做一个“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方能共创绿色环保美丽家园。
图为常州站实践团成员走进垃圾分类站点开展志愿服务
垃圾分类,“镇”奋人心。镇江站,实践团走进西津渡、吾悦广场和博物馆。通过市场调研、游客宣传和水质检测等活动,实践团成员感受到垃圾分类看似微小,实则意义重大。作为城市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通过各类垃圾的精准分类和回收利用来减少垃圾围城的压力,通过日常的巡河与护河来防范各类垃圾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只有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履行垃圾分类的法律义务,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美丽。
图为镇江站实践团成员走进吾悦广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垃圾分类,“盐”传身教。盐城站,实践团走进新四军纪念馆、江动社区、北海社区、社区老年食堂、溱东镇罗一村、罗二村等基层场所,通过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倡议书、调查问卷及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来为基层群众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用实际行动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创建“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绿色盐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盐城站实践团成员走进社区老年食堂开展垃圾分类问卷调查
‘宿’手分类,‘迁’绿家园。宿迁站,实践团走进陈集镇社区、辖区街道、黄河故道等场所,通过向基层一线群众调研,大家了意识到垃圾分类是关乎民生与城市发展的关键工作,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同时也发现,当前垃圾分类标准不一与群众常识匮乏、居民参与度不足是基层垃圾分类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政府、社区、街道等机构需要联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高效、有序、普及性的开展,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中的新时尚,为建设绿色、环保、美丽的花园式宿迁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宿迁站实践团成员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现状调研
垃圾分类,“扬”帆起航。扬州站,实践团走进扬州市方圆机电有限公司、高邮市环创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和宜陵镇宜东村。通过与企业员工互动交流、参观环保资源再生再造工厂以及走访困难群众,实践团成员不仅了解到不同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价值以及基层农村垃圾分类面临的现实困境,更是自从这些现状中意识到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上的改变,更是一种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经济价值的挖掘。它让大家开始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产生垃圾的原因,思考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以及如何更好地将可回收物进行有效价值利用,这种意识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让大家更加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
图为扬州站实践团成员走进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宣讲
垃圾分类,“通”力合作。南通站,实践团走进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商圈以及通扬大运河。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向来往居民群众们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河流保护相关法规条例宣传单,详细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四种垃圾的定义、分类意义、投放要求、河流保护以及违规行为的法律后果等内容,主动传播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大家共同呵护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绿色家园。
图为南通站实践团成员走进主题公园扫码在线问卷调查
垃圾分类,“南”以言表。南京站,实践团来到第十四中学和盘城街道社区。实践团成员通过课堂内PPT展示、课间击鼓传花、社区“变废为宝”DIY制作小夜灯科普活动等多样形式向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传递出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日常生活中的分类投放技巧以及再生循环的“妙用”,同时还着重介绍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大家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并将这种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为南京站实践团成员开展“变废为宝”DIY制作小夜灯科普活动
垃圾分类,“连”绵不断。连云港站,实践团走进暑期学生补习班、商贸城和盐河。活动中,实践团成员通过生动形象的宣讲展示、有趣的垃圾分类游戏以及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向补习班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通过对商贸城各出入点密集人群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普遍性认知。通过巡河、护河以及“净摊”行动,让河岸居民意识到守法守纪的重要性。活动激发了大家尽我所能减少垃圾对环境污染的决心以及以身作则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连云港站实践团成员走进暑期补习班分享垃圾分类知识
垃圾分类,“淮”水悠悠。淮安站,实践团来到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天一名都小区和里运河。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内,实践团成员通过引用公园内部“变废为宝”而成的椅、凳和路面砖块等实例,开展了一场充满童趣和环保理念的奇妙宣讲。天一名都小区内,实践团成员重点督查了垃圾分类小屋并向前来投掷的居民发放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手册和温馨告知卡,督促大家做好生活垃圾的准确分类和投放,让垃圾分类清洁小屋“实至名归”。里运河边,实践团一边沿着河道清理周围的垃圾和杂物,一边采集水样并检测,用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的母亲河,贡献青春的力量。
图为淮安站实践团成员走进小区物业中心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讲
垃圾分类,“苏”心“律”动。苏州站,实践团走进琴川街道、盛泽镇城南社区、丝绸纺织馆、市集菜场和京杭大运河。实践团成员通过向居民们普及有关垃圾分类与河流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让居民们从知法、懂法和守法的三个角度递进式的了解国家、省、市、区对于垃圾分类与河流保护方面实施的有力措施。同时,法律条文的讲解更是让居民将垃圾分类的意识牢记在心,更好地推动了全民绿色生活,让“绿”与“律”携手并进。
图为苏州站实践团成员走进街道开展垃圾分类普法宣讲
垃圾分类,“泰”劣存优。泰州站,实践团走进黄桥镇吴韩村与留守儿童们开展了一场垃圾分类主题互动交流。面对暑期留守儿童,实践团成员一边演示PPT生动描述垃圾分类给我们带来的“坏处”与“好处”,一边设置日常常见垃圾分类抢答环节以及趣味分类小游戏,并赠送“环保卫士徽章”,让小朋友们在“寓教于乐”中树立起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引导小朋友们从小做起,努力带动身边的家人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共建我们绿色美好的家园。
图为泰州站实践团成员走进村庄开展垃圾分类趣味分类小游戏
垃圾分类,“清”风徐来。徐州站,实践团走进市民广场、农资站、社区和农村暑托班。实践团成员结合《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PPT宣讲案例向市民群众和小学生们普及了农资有害垃圾的处置流程、生活垃圾的投放指引以及外域河流保护条例,号召大家将各类生活垃圾从产生源头做起,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处置,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为习惯,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图为徐州站实践团成员走进农资站普及有害垃圾处置流程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深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基层一线开展“垃圾分类,低碳生活”主题的宣讲与实地调研,了解到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各地区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的现状,真正体会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后续,实践团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将“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的理念在江苏省各地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打造“人人分一分、垃圾少一分、低碳多一分”的社会新风尚。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