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学子追寻红色足迹 寒假返乡弘扬红色精神
2022-02-15 17:46:00  
1
听新闻

  为了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南京师范大学寒假返乡学子自行结对,深入家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红色圣地,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红色精神。

  睢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县之一,早在1925年冬,就建立了中共睢宁县支部委员会,1928年9月,经中共江苏省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共睢宁县委员会。县委成立后,睢宁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创建根据地,开创了农民武装斗争的新局面。古邳、曲头等地举行了武装暴动,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使党在群众中扎下了根。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睢宁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一方面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另一方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睢宁党组织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发展组织,不断扩大武装力量,顽强地坚持地下斗争。在解放军主力部队的支持下,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奋战,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睢宁终于重新获得解放。睢宁人民在漫长而艰苦曲折的革命斗争中。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众多革命前辈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在同仁烈士广场,学子们一起聆听了苏同仁烈士的故事,1925年8月,苏同仁受中共徐州党组织派遣,到睢宁县开展党的工作……“她是一团火,光明而无畏,走到哪里便在哪里播下火种。”讲解人说,这是睢宁百姓们对苏同仁最质朴的评价。在广场上,有两块大理石做成的北墙,上面镌刻着睢宁的革命先烈们的事迹。随后学子们在“中共睢宁县支部委员会成立旧址”前,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

  学子们来到睢宁县魏集镇叶场围困战纪念碑,该碑座落在睢宁县魏集镇叶场村小学院内,纪念碑底座七层,代表战斗的七天七夜。底座高1.9米,塔高4.3米,代表围困战的时间:1943年。纪念碑建于1994年4月,碑文为张震将军书写:"叶场围困战纪念碑"。被徐州市政府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叶场,学子们聆听当地老革命老红军讲述叶场围困战的惨烈历史,被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所感动。学子们通过访谈,进一步对魏集镇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原先只知道魏集穷困落后,没想到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魏集镇牺牲的烈士有300余名。通过参观魏集红色教育基地,学子们看到,魏集镇依托红色资源优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建设成红色火炬军号、黄河娃、叶场纪念碑等具有魏集特色的红色文化。并依托区域红色资源优势,形成了集生态宜居、产业融合、文化交流、旅游度假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魏集文化休闲发展带,革命老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让学子们感到振奋不已。

  返乡的学子们通过追寻红色足迹,更加深刻学习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更加深刻理解到今天的美好生活弥足珍贵。学子们在返乡总结中写道:“通过走访家乡红色教育基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奋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通讯员 张炅晨)

标签:学子;睢宁县;红色教育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