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南京明城墙的“守望者”
持续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鼓与呼
2024-03-21 22:3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刘瑜  
1
听新闻


持续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鼓与呼

《新华日报》:南京明城墙的“守望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宋燕代表及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历经650多年沧桑的明城墙像一条文明的纽带,连接着南京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保护明城墙,既是保护南京的城市历史文化,又是为南京城市的未来发展保存文化资源。《新华日报》一直在守望着南京人民的这份宝藏,为明城墙的保护鼓与呼。明城墙的保护是南京人民的荣耀,也是《新华日报》的荣光。

新华日报报史馆内关于《南京市建设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的展板

1950年8月18日第4版的读者来信

 

  响应民声

  为保护城墙“击鼓助威”

  新华日报报史馆里,一个突出的位置,陈列着一篇关于保护南京明城墙的文章。这篇文章名为《南京市建设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由对南京明城墙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朱偰先生撰写。《新华日报》于1956年9月23日刊发。

  由于年久失修,南京明城墙局部有崩塌现象,危及百姓生命。1955年,南京市决定拆除部分城墙,但在拆除过程中,出现违规扩大拆除范围现象。特别是1956年8月,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遗迹等都面临被拆除威胁。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焦急万分,通过在《新华日报》刊发这篇文章,呼吁保护台城、石头城、中华门及玄武湖西南两面城墙。文章发出后,先后被《光明日报》《文化新闻》等报刊转载,产生了巨大影响,遏制了当时的拆墙风潮,让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巍然屹立至今。

  1994年3月3日的《新华日报》刊发《帽子和城墙——记经济学家朱偰》,文章作者艾煊时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曾任《新华日报》编委、部主任、副刊主编。全文3236字,纪念朱偰为南京明城墙作出的重要贡献,呼吁保护南京明城墙,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

  其实,1956年朱偰的文章并非《新华日报》关注明城墙的开始。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新华日报》就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守望南京明城墙。1950年8月18日第4版刊发市民慕九波、林波启等人来信《城墙古迹希勿再随意拆毁》,反映中山门、光华门附近的城墙均出现城墙砖被拆情况。报社与相关部门联系后,责任部门进行了整改,整改措施在报纸上进行了公示。

  1951年9月22日第4版《读者来信》栏目刊发二板桥派出所通讯员吴子怡文章《希望各有关机关严禁市民盗卖城砖》,文章呼吁:“本市城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建筑,是我国历史上的古迹,政务院曾颁布保护古迹法令,严禁任意破坏。二板桥派出所最近已破获盗卖城砖犯一批,送交公安六分局处理。为了迅速纠正这一破坏现象,希望各公安机关、城防部队、工程队等单位,互相密切配合,严加取缔盗卖城砖的行为,市民亦应随时随地检举,以保护国家的古迹。”

1956年9月23日第3版中朱偰的文章


2001年12月1日《新华日报》

 

  从无到有

  记录城墙保护法制化

  20世纪80年代,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工作逐渐展开,并日趋法制化。

  1982年7月16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关于保护城墙的通告》。1988年,国务院公布南京明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南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舆论宣传等许多方面,对明城墙的保护意识和力度也不断得到强化,《新华日报》也持续关注报道。1995年5月11日推出“爱古都南京,修明代城墙”大型宣传活动报道,号召每个南京市民保护文物古迹,为修城墙献爱心。

  面对城墙保护中出现的种种问题,1996年5月南京市启动专项地方立法,颁布实施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使此后的明城墙保护有章可循、有据可依。1996年5月16日,《新华日报》对此予以报道。文章说: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南京明代古城墙终于有了“护身符”。由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昨日正式颁布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古城墙保护管理为内容的专门法规。

  2002年,在1984年版本的基础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对于此次调整,《新华日报》于当年6月9日予以报道:新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综合考虑了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五个方面,按照城市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古迹三个保护层次,将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机组织起来,充分体现南京山、水、城、林交融一体、气度恢宏的古都特色,重点挖掘和展示南京南唐、明朝、民国文化,建立起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2007年3月15日《新华日报》

1999年7月25日《新华日报》C01版刊登内容

 

  同频共振

  见证城墙焕发新活力

  南京明城墙是南京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明城墙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是南京旅游的一大亮点。广泛宣传明城墙是将南京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2000年之后,南京市政府投入大笔资金,着手对明城墙进行全新“包装设计”,充分发挥它的生态效益和旅游效益。

  2001年12月1日,《新华日报》报道,南京市当年投资4亿元资金,用于明城墙的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出新。当年城墙的维修量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维修长度的总和。

  随着修缮工作逐步开展,一座座昔日守城之壁,成为城市新的景观。

  城墙维修的同时,明城墙各项数据的勘测也愈加精准。目前公布的南京明城墙的总长度为35.267公里,现存长度也随着不断修缮逐渐“变”长。

  南京明城墙从不同角度直接反映明初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状况,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明城墙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并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广泛共识,对明城墙申遗的热情也日益高涨。1999年7月25日,《新华日报》刊登 《南京古城墙申报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南京市文物部门对明城墙重新进行测量,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南京城墙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作准备。

  200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西安与兴城三地联合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榜上有名,南京明城墙的申遗之路由此开启。《新华日报》大力营造氛围,助力明城墙申遗。

  2016年,为进一步加大散落明城砖回收力度,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和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开展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向社会征集散落的明城砖线索。《新华日报》作为重要权威媒体积极参与,为活动“添砖加瓦”。大量城墙砖的失而复得,从散落状态重新汇集起来,使得参与者直接参与了明城墙现代历史的构建,增强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了浓厚的文物保护氛围。

  南京明城墙如今已成为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和城市标志。《新华日报》作为明城墙的守护者,无论是为明城墙的“泥泞”呐喊,还是忠实记录它的蜕变,都是这份人民的报纸的无上荣光。在未来的日子里,《新华日报》将继续守护这座宝贵的文化遗产,悉心呵护,深情礼赞。 

(刘瑜)

标签:城墙;明城墙;南京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