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摄政”与“托孤之臣”“顾命大臣”(七)
2024-03-21 15:3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七.诸葛亮“受遗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进入汉灵帝末期,因外戚与宦官之争,大将军、外戚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十常侍”,不顾袁绍等人的劝阻,将拥有强兵的董卓引进京城洛阳,想借助董卓实力来灭了宦官,结果酿成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引狼入室、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局,乱世开始出现,且一发不可收拾。

  汉灵帝刘宏驾崩后,外戚出生的大将军何进率群臣拥立汉灵帝16岁的儿子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由于朝廷发生了杀宦官、宦官反杀的血腥事变,小皇帝被宦官带出京城,慌乱逃跑,不知所踪。在战乱中,董卓率军首先找到了同在民间避难的小皇帝刘辩及刘辩的同父异母弟弟刘协,这下他更加有政治资本了。不久,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将其降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当时刘协还不到10岁,董卓继续将其挟制手中,发号施令。在东汉末年的这段历史上,最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并不是曹操,而是董卓。

  董卓骄纵跋扈,朝廷大臣如袁绍、袁术、曹操、鲍信等纷纷逃离洛阳,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潼关以东,所以史称“关东联军”。董卓后来将都城强行迁至长安,纵火焚烧了洛阳宫室,挖掘帝王陵墓,将墓中宝物全部洗劫一空。董卓自为太师,号曰“尚父”,天下进入董卓魔掌中,国无宁日,人无宁日。

  公元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借吕布之手铲除。公元195年,汉献帝刘协在兵荒马乱中又被曹操在洛阳城挟持,后又被迫迁都昌,称之为“都”。曹操后来又将女儿嫁给了皇帝刘协,又有了“国丈”这道光环,更加稳控汉室。随着年龄增长,在乱世中成长起来的汉献帝刘协也曾想有所作为,重振刘姓汉家王朝雄风,乃至有后来的“衣带诏”事件发生,结果是致使大批忠诚汉室的大臣被曹操杀戮殆尽,曹操从此更加肆无忌惮地以汉家丞相身份主宰着东汉政权。

  在刘姓皇族后裔中,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论辈分,还是当朝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叔叔辈,故人称“刘皇叔”。刘备在谋求刘姓江山要归刘的漫漫征程中,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开始闯天下后,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走出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他们四人共举伟业,开启了联手夺江山的壮举。“布衣”出生的诸葛亮因刘备的伯乐慧眼相识而踏上了仕途,开始谱写他如诗如画般的人生。

  到了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已官至益州牧。他以诸葛亮为股肱,以法正为谋士,以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以靖、糜竺、简雍为宾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注引《传子》,其中记载有征士傅幹的话是这样的:“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刘备后来任豫州、荆州、益州三州牧。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在父亲曹操死后不久,就废汉自立,称帝建“魏”,改年号“黄初”。消息传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成都,人们都在传闻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加害了。刘备在成都为汉献帝发丧,并制作孝服,追谥刘协为“孝悯皇帝”。其实,刘协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允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一直活到54岁,比曹丕活得寿命长多了。

  再说刘备,在众大臣“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绍嗣昭穆”的一次次劝进下,众人都希望刘备能够继承西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二祖”的皇家基业,出来当皇帝,与曹丕的魏政权分庭抗礼,让汉祚得以延嗣。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筑坛,柴燎告天,“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向天下宣告,他刘备正式接过了汉家“神器”,接受皇帝玺绶,改元“章武”。从此,“季汉”王朝正式出现在了中国历史舞台上。汉王朝继西汉、东汉后,开始了“季汉”第三乐章,只是这一乐章四十年后,就变成了“尾声”,被曹魏政权掐断。

  刘备当皇帝后,以诸葛亮为丞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对汉高祖刘邦以下列代皇帝进行祭祀;同时立刘禅为皇太子。这个刘禅因小名“阿斗”,智力不聪,故后人知道他叫“阿斗”的多,知道他叫“刘禅”的少;民间常见有两人相怼互掐qia时,一方对另一方说:“你不要把我当阿斗”,意思是说,你不要把我当呆子。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即黄初四年(223年)春二月,刘备于永安县(原名“鱼复县”)病笃,生命危在旦夕,立即快马派人,将在成都的丞相诸葛亮召到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境内),属以后事。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以“尚书令李严为副”,请他们二人一正一副,辅佐太子阿斗当皇帝。

  刘备这场大病是怎么得的,并且一下子就到了病危程度,与他一心要为兄弟关羽报仇,执意征伐孙权的吴国而吃了大败仗有关。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记载,刘备当了季汉皇帝后,没过几个月,到了章武元年的七月,他因孙权袭击关羽、致使他“大意失荆州”一事感到愤怒,要亲率诸军“东征”伐吴。孙权知道后,曾派使者送来“请和”书,但刘备是“盛怒不”,执意要与孙权干一仗。

  到了章武二年的夏六月,双方交战,东吴军队在陆议(即陆逊)的指挥下,在猇(xiāo)亭(今湖北武昌境内)这个地方大破刘备军队,刘备军中的将军冯、张南等皆被战死。刘备只好收合离散的残兵败将,抛弃船舫,由步道逃跑到“鱼复”这个地方,改“鱼服县”为“永安”县。

  刘备本想替兄弟报仇,结果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回来后愈想愈懊恼,感到是奇耻大辱,因愤怒郁闷而一病不起。由此也可看出,此时的刘备,其身份虽然已经是季汉皇帝,但其胸襟还没有达到政治家应有的站位高度和视野开阔的境界,还仍然没有跳出“桃园三结义”江湖义气的小圈子,一个不能做到审时度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应该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

  刘备之死,在出征伐吴前就有了征兆,当时还有一段匪夷所思的故事。

  据《三国志》引葛洪《神仙传》记载,蜀中有一个仙人名叫李意其,自称是汉文帝时期人,如果真是如此,当时就有400来岁了,不是“仙”就是“妖”。刘备准备征伐孙吴,就派人请这个仙人李意其过来帮助预测一下。李仙人被请来后,刘备对他十分礼敬,向他求问伐吴吉凶。只见李仙人也不答话,示意让人拿来纸笔,在几十张纸上画上大量兵马器仗,画完后,又用手将其一一撕裂坏掉。接着,李仙人又画一个大人物,画完后,把这张画有大人物的画给“掘地埋之”。做完这些事后,他也一言不发,径直离去。刘备对李仙人的举动很是不喜欢不开心,大家对李仙人的画意也并没有深刻理解,就继续出兵伐吴。等到大败而还,刘备因受到耻辱而愤怒生气发病,垂危将死时,众人才对李仙人的画意豁然有所醒悟理解:李仙人将画有兵马器仗的画撕裂,是说刘备的军队将要被重创,损兵折将;将画有大人的画像埋到地下,暗寓刘备若出兵伐吴,会必死无疑。这世间,因认知能力问题,仍有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存在着,但有一点必须认同:你没有见过的东西,并不等于不存在。

  病榻上的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尤其是最后两句,刘备对诸葛亮说的意思是:“如果你认为阿斗是个能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觉得他不是这块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言下之意,这皇帝就直接由你诸葛亮来当。

  诸葛亮听后,涕泣而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会竭尽所能去中兴大汉,为汉室尽忠,直到死为止。”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让他由一介“布衣”而成为“丞相”,知恩不报,非君子也,现在正是报答刘备的时候到了,所以,饱读诗书、知礼守义的诸葛亮向刘备表达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为季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类似于指天发毒誓一般。刘备听了,该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放心了吧。

  刘备又为诏敕太子刘禅,对他说:“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希望阿斗刘禅将来当皇帝了,要把诸葛亮当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

  夏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时年63岁。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于惠陵。

  对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并且希望诸葛亮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取代刘禅来当皇帝,《三国志》史家评论曰: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公元233年五月,刘禅在成都即位,时年17岁。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诸葛亮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全部由诸葛亮决断。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请,当上了“摄政”皇帝,挑起了继续为季汉政权开疆拓土、争夺天下的伟业。

  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时,向皇帝刘禅上《出师表》,称自己自“托孤”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之后还给刘禅上过《出师表》,故有“前后《出师表》”之说,前《出师表》最为著名,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生的必读古文。

  诸葛亮为季汉朝廷竭尽心血,一方面忙于治国,一方面忙于开疆拓土,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他率军与曹魏的司马懿军队对阵在渭河之南,相持百余日,最后是粮草短缺,“木牛流马”运粮也无济于事,想自行开垦种地长粮食也无济于事,最后累死在了汉中定军山的前线战场上。

  据《三国志》引《魏氏春秋》记载,两军交战期间,诸葛亮曾派使者到司马懿营中去说项。两兵交战,不斩使者,司马懿只问诸葛亮吃饭、睡觉、公务处理烦简情况,“不问戎事”,即不问军队情况。诸葛亮的使者回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噉食不至数升。”司马懿由此推断:“(诸葛)亮将死矣。”因为他发现诸葛亮不仅日夜操劳过度,连军中处罚二十军棍这种小事都要亲自过问审核监刑,加之饭量又不大,吃得太少,营养不济,所以司马懿由此推断:诸葛亮身体透支太大,肯定活不长了。

  这也就是后人所理解并赞颂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吧?于司马懿而言,他又何尝不希望诸葛亮如此,所以他就来一个与诸葛亮“耗”的战术,把诸葛亮的军队拖垮,把诸葛亮拖死。

  《魏书》又记载,诸葛亮因“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这里的“谷”应是指“斜谷道”。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武功(今陕西境内)的“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诸葛亮遗言:把自己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季汉后主刘禅在诏策中有曰:“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扶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将诸葛亮与商周“摄政”的伊尹、周公相提并论。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后人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无论从生或死角度去讲,都是正确的。

  2024年3月3日至3月8日,正是早春时光,我与江苏省文史馆的部分同仁来到陕西省考察历史文化,终于得以拜谒瞻仰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的诸葛武侯墓,及与汉江隔江相望、同处勉县的诸葛武侯祠。我发现,诸葛武侯墓并不在定军山中,并不是“因山为坟”,而是在离定军山有些距离的定军山麓。回来后,我曾作诗一首以志,诗曰:

  茅庐三顾出隆中,

  桃园结义手足同。

  托孤两上出师表,

  祁山何吝借东风!

  (未完待续)

  诸葛武侯墓塚

  诸葛武侯祠

  束有春 2024年3月19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诸葛亮;皇帝;托孤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