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核成金”光福核雕 刻出富民大文章
5月26日至29日,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江苏省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在苏州展台上,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小琴创作的核雕《荟萃江南》布局精密、雕琢奇巧,方寸之间描绘出苏式生活文化的种种情态。
光福核雕是中国南派核雕的代表,主要分布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和香山街道舟山村。光福核雕以质地坚硬细腻的广东乌榄核为主要原材料,利用果核的天然形态、色泽和起伏趋势进行创作,造型精美、工艺繁复。
近年来,一批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在保留古老技艺的基础上,为这门古老工艺的发展传承注入全新的时代气息。
“我从19岁开始学习红木雕刻,31岁改为核雕。”陆小琴1976年出生,12年的红木雕刻经历为她从事核雕艺术奠定了基础。陆小琴2007年正式从事核雕艺术工作,次年创办琴韵核雕工作室,到今年,她已浸淫核雕艺术十数年。
扎根于吴地文化,浸润在太湖山水间,光福核雕传承了苏作工艺惯有的艺术风格,追求落刀利落工整、造型圆润饱满、形象逼真灵动,注重细腻神韵的同时又不失浑厚的内涵。过去,光福核雕的创作取材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主要涉及神仙人物、民间故事、民俗生活等。现在,手艺人们探索全新的领域,美丽中国、苏州城市景观、好人故事等贴近生活的主题开始出现在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我的作品创意有的来源于中国古诗词和民间故事,如诗经蒹葭、梁祝系列等。”陆小琴介绍,“有的创作则源于生活。比如《荟萃江南》中,我将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倾注于刀端,运用浮雕、圆雕、镂雕、透雕等技法,拓展了传统核雕走进生活、反映生活的形式与内涵。”
陆小琴的女儿姚思颖今年24岁,从小耳濡目染,从伦敦大学学院毕业后,成为陆小琴核雕艺术馆的设计师。“出国留学后,我更加体会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坚定了学成回国的信念,传统工艺的创新和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姚思颖对核雕创作有独到的理解,她与母亲联袂创作的作品《太湖霞光》获得江苏省精英精品工程奖。《太湖霞光》将光与影大胆应用于核雕,借助背后光源照射打磨得薄如蝉翼的橄榄核,映透出霞光万丈的效果,实景形式的远山、梅花、扁舟、渔人,加以烟波、霞光,烘托出诗般的意境,证明了将光源引入核雕的可行性。
像姚思颖这样的“艺二代”不在少数。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高材生和其他雕刻领域的专家加入光福核雕的队伍,共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行业整体升级。
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振兴工程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县域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光福镇瞄准高技能人才培养打出组合拳,与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合作,注重学历和技艺双修,打造‘雕刻班’,创设苏州首个苏作工艺学院,加快本土工艺人才培养。”光福镇副镇长张静介绍,该镇还组织工艺人才参加研修班、技能竞赛、名师结对等活动,让中坚力量更快成熟、年轻一代更快崭露头角。目前,“光福核雕”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名、区级传承人12名。其中,有4名大师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与大部分传统手工艺行业一样,光福核雕的生产数百年来一直采用家庭作坊的传统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核雕从业人员开始关注现代艺术产业方式,将“品牌工作室”的理念引入核雕产业,推动光福核雕完成“专业化”转型。目前,光福核雕产业区域共入驻工作室500多个,各类工作室不但向外界输出各种高质量核雕作品,更承担了招收学生、培养人才的行业职责。
支持利用现代传播渠道,带动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推介与销售是《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划出的路径。
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普通把玩”覆盖到“艺术拍卖”,从“本地市场”拓展到“全球网络”……张静介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光福核雕的销售思路越拓越宽。以核雕生产为中心,现已衍生出各类相关附加产业,橄榄核收购、雕刻工具生产、核雕作品包装、核雕经纪人等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为光福及周边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创作理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销售途径的拓展,让光福核雕实现了从“零散产品”到“完整产业”的转型,形成了一条集供应链、生产、销售和商业推介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张静表示,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光福核雕将以推进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化为主旨,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蓬勃生命力发扬光大。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