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历史文脉焕发时代之光
——本报记者专访著名文化学者贺云翱
2023-06-05 19: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东海  
1
听新闻


让千年历史文脉焕发时代之光

——本报记者专访著名文化学者贺云翱

  江苏是大运河沟通九州的原点、长江联通世界的起点,文脉厚重,熠熠生辉。6月2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敬畏之心、珍爱之情、扎实之举,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建设好精神家园,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

  如何推动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让大运河、长江文物与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江南时报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记者:我省既是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也是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近年来,我省在大运河、长江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哪些成绩?

  贺云翱:按照中央“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原则,江苏不断推进大运河、长江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千年历史文脉呈现时代之光。

  第一,推动大运河、长江沿线考古学调查与研究。在地上和地下文物的考古调查发掘与保护展示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江苏大运河、长江沿线启动了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及文博场馆建设,并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效益,也促进了大运河文旅融合事业。

  第二,进一步完善保护规划体系。江苏省人大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随后大运河沿线部分城市发布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等系列规划和方案。

  第三,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包括申报了一批新的国保单位;江南水乡古镇等申遗工作稳步推进;沿线文物、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整体保护修复持续提升等。其中重点实施了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修复工程以及长江江苏段沿线红色遗产和名人故居保护与展示提升工程等。

  第四,加强了大运河、长江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文化遗产的调研、保护、传承、利用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包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加强传承人作品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建设核心展示园等。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革命文物、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地名文化遗产、交通遗产、老字号、文化景观、文学遗产等各类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诸多新成就。

 

  记者:携手下好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保护这盘大棋,需要不断总结、久久为功。眼下,我省有哪些工作有待提升?

  贺云翱:对照党中央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江苏文化强省高质量建设的相关目标要求,江苏在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面调查研究还不够、整体性保护质量还不高、融合创新还不足、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等方面。

  诸如在融合创新上,大运河、长江江苏段所蕴含的丰厚文化遗产,与大运河文化带及国家文化公园、与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一体化、与“一带一路”交汇点、与沿海区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与美丽江苏、与相关旅游业特别是与江苏区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融合协同发展的关系等,都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加强认识和实践探索。

  又如在协调机制上,大运河、长江沿线文化遗产涉及的直接管理部门除了宣传、文广旅、水利、交通等部门外,还有自然资源、工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商务、教育等多个部门。一些具体的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点也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这些对如何凝聚建设共识,形成统筹共建,推进价值共创共享,进而让国家文化公园赋能沿线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等提出了挑战。

 

  记者:把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好,我省肩负着先行探索、示范引领的光荣使命。进一步加强大运河、长江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您有哪些策略和建议?

  贺云翱:我有以下五方面建议。

  加强大运河、长江文物及文化遗产内涵挖掘,尊重既有特色,明确建设主体,协同组织保障,配套政策机制,精心设计实施项目。一是分别加强对大运河、长江江苏段文物及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建设主体以及凝练价值内涵、找准建设定位等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二是健全协同管理体制机制,构建跨层级、跨部门的协调制度。三是加快推动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等项目申遗和整体保护利用。四是加强主题相同、距离相近的遗址遗迹有机串联,推动实现整体保护展示;加强特色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赋予当代价值功能;推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让大运河及长江文化走向世界。

  加强规划编制和引领,开展江苏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综合性和分类性规划编制工作。在开展深入的专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突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长江、大运河江苏段沿线不同市域内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等,分别编制综合性和分类性建设规划,确保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协调、行稳致远。

  在江苏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下,科学配置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大项目,开创江苏江南、江淮、江海、淮海、黄淮区域内文化建设新篇章,让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与涉及的海洋文化既互相融合又竞相生辉。以江苏不同区域内重要文物及文化遗产资源为核心支撑,提升存量,适度增量,在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建设目标和江苏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建设目标指引下,构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共同文化标识和可持续发展力的项目体系。如以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长江古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长江文明核心展示场馆及文化体系建设;以镇江、扬州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地带文化为核心展示内容的体系建设;以南通张謇、无锡荣氏家族、南京范旭东等民族工业巨子开创形成的民族工业遗产为内涵的长江工业文化展示体系建设等。推动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与涉及的海洋文化、黄河故道文化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高起点推进长江与大运河纵横支撑下的文化遗产主题游线建设。一是发挥长江江苏段交汇运河、联通大海的优势,统合沿线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塑造不同主题游径游线。二是重点连接大运河沿线遗址公园、纪念设施、文博场馆等,推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长江和大运河文化展示、文旅融合、研学体系,让人民多方面享用感受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内涵与价值。

  加强江苏大运河、长江文化数字化阐释与展示工作。建议以考古发现、文物及文化遗产资料为基础,以保护利用、传播创新为导向,分别建设长江、大运河文化大数据和数字化展示传播系统,以阐释和展示具有国家意义和区域特色的特色文化为目标,通过数字化手段复原大运河、长江沿线不同时期文化形态及其生成环境,包括诸多已经消失的重要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展示系统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展示空间。

  (江南时报记者 张东海)

标签: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保护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