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从实际出发 建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2022-05-18 20:45: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学校简介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始创于2004年。目前拥有两个校区,占地230余亩,是镇江区域的现代化优质学校。学校中小学两部有近万名学生,5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特级教师6名,市级以上名优骨干教师200多名。学校秉持“办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学校,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理想的发展,让每一个家庭都收获成功喜悦”的办学理念,一路高歌猛进。学校始终从实际出发,整体建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资源,指向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课程建设,开展流汗水、有老茧的劳动活动,促进劳动教育因素整体集合,形成学校高效的劳动教育场景。

  


推动校内外基地建设 营造劳动育人环境

  学校建设“实践体验带”,来增强学生们的劳动体验感。一块3000平米的田趣种植园由瓜果园、百花园、蔬菜园、蚕桑园及现代大棚种植等区域组成。学生们在这个小天地里,体验种植的乐趣,管理的美妙,收获的喜悦。在餐饮服务区的烘焙室与花样小炒间,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烹饪美食。在环卫自理所,学生们学会了垃圾如何分类,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打造一方洁净的天地。在工艺制作坊,学生们手脑并用,进行泥塑创作与木工制作,呈现出别样的工艺作品。学生们还通过自己的劳动,将教学楼、活动楼的走道、门厅打造成美丽的生活廊,让眼睛、心灵都得到享受。

  学校建设“劳动创享路”,来提升学生们劳动的积极性。通过搭建智慧发展厅,让学生们认识智能劳动工具,学习智能劳动技能,是学生们提升劳动质量的场所。为更好地展示学生们一年四季的劳动成果,学校还搭建了劳动丰收苑,通过飘香的瓜果,成熟的农作物,加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们带来丰收的喜悦。

  在学校以外,每个年级都有两个劳动实践基地,均设在农田、农庄、工厂、商场等地。实践内容既包括了如蔬菜、瓜果、谷物种植、鸡鸭兔及蚕桑养殖等传统农业项目,也有如丹阳眼镜、医疗器械的组装等特色产业。

培育劳动习惯 弘扬劳动精神

  进一步推进课程设计 培育劳动习惯

  学校在课程安排上精准发力,将一些“软任务”变为“硬指标”,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走向劳动自觉。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做到“五个一”:学生每日一劳动,班级每周一评比,项目组每月一研讨,学校每月一简报,每学期一展示。

  学校不仅在环境、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也特别重视调动学生们参与劳动实践课程的积极性。要让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明白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快乐与劳动的美丽。通过自我的体悟,将劳动育人无痕落地。

  在劳动课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精细的管理不可缺失。学校始终在引领教师、培育家长中下足功夫,想要将劳动纳入家校共育体系之中,那么教师和家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同步,学生的劳动习惯才能得到培养。

  进一步加强项目落实 弘扬劳动精神

  为了将劳动教育始终深入贯彻下去,学校需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家长对劳动课程的认识,促使教师、家长对于弘扬劳动精神,训练劳动技能的思想认识达到真正的一致。进一步加速劳动教师的队伍建设,有部分教师本身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就比较欠缺,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引导老师们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要自己率先“做劳动”,做出示范与表率。

  进一步加大力度研究劳动课堂,在落实好国家劳动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劳动课堂的内涵,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联结的“点”。学生们播种小麦、观察记录成长过程、收割麦子,脱粒、碾成面粉、最终制作成为馒头,这一堂历经200天的劳动课,让学生们体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进一步加深区域协同,特别是在丹阳区域内同质课程基地的联系与学习,做到经常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进一步加强基地辐射效应。将劳动教育的内容、重难点、实施的新路径等形成本地资源条件下的劳动基地特色,并将项目理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编撰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构建》,在区域乃至全省起引领、辐射作用。

 

 

推进三大劳动课程实施 寻找劳动育人路径

  学校依据《劳动课程年段目标》设计了三大劳动课程:必修课程、社团课程、融合课程。着力拓宽劳动认知,形成劳动技能,提升劳动意识。

  必修课程 加强学习补足短板

  劳动必修课程由劳动课堂、校内劳动、家务劳动和校外劳动四部分组成,项目组还特意制定了一年来劳动必修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劳动课堂通过每周一课时,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将“学”与“做”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劳动课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如劳模现场讲述,认识劳动“非遗”活动等。

  校内劳动必须踩实过程,学校针对当代学生对农耕文明认识欠缺的现实,依托校园内田园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田园劳动。学生们在田间进行日常的管理、采摘柿子、收获玉米、学种百合,加深了对农耕文明的认知。“养蚕”主题劳动从4月启动,让学生们在采桑喂蚕、打草龙、采茧子、卖茧子、买礼物送福利院等一系列劳动中,感悟生命,感悟劳动的价值。学生还通过“晒秋”活动,将自己制作的憨憨的南瓜、各色的豆子、可爱的红薯、诱人的柿子、玲珑的花生等劳动成果展示出来,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孩子们也从中懂得了收获是来自辛勤耕耘的道理。

  班务劳动与家务劳动是培育学生劳动意识、领悟劳动意义的重要途径。学校形成“三段四块十二项”班务劳动体系:低、中、高三个年段;室内、室外、个人、集体四个板块;着力进行十二项班务劳动。每个项目责任到人,让每个孩子将普通的劳动视为己任。学校还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列出了“家务劳动清单”,低中高年级每天分别用10、15、20分钟时间进行劳动实践。在“双减”的背景下进行个性化劳动,就要利用好午间和放学的时段。午间时分,学生们可以打扫校园内落叶,处理教室里垃圾,去田间拔杂草等。利用学校延时服务的时间,孩子们可以去为绿植浇水和护理。

  校外劳动则更加侧重于技能的习得。学生在校外劳动基地栽下小树,种下向日葵,养殖鸡和鸭等,采摘葡萄,捡拾稻穗,认识并学会制作一些农产品,开展“农味”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跟着工人学习组装各式眼镜;适度参与器械加工生产。

  社团课程 根据兴趣激发热情

  学校每周安排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为社团劳动课程时段。以自主申报、自主选择、自主建设、自主活动、自主总结为原则,不局限于班级或年级的划分,学生们可依据兴趣特点,自由组织与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经过多年的劳动社团建设,初步形成“班级田趣劳动”“年级创享劳动”“校级公益劳动”的格局。目前,学校共有劳动社团38个。

  融合课程 跨越学科打破界限

  学校为进一步加强劳动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渗透。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中整理了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篇目,期待做到“劳以树德,动以壮志”“劳以益智,动以创造”“劳以强体,动以健身”“劳以育美,动以怡情”。当学生们准备在种植园排大蒜时,劳动、语文、数学、科学老师都前来助阵帮忙。数学老师带领学生测量,计算间距、行距,计算一平方米放多少大蒜,劳动老师指导学生浇水、施肥,语文老师来领学生做观察记录,科学老师讲解科学种植。该收获了,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义卖!劳动真正和“四育”产生了融合。

 

 

劳动教育推陈出新 助力学生爱上劳动

  劳动教育云平台  助力提升师生劳动素质

  劳动教育云平台由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学生劳动学习中心、协同教研建设和协同科研建设四个部分组成。把学科科研和教研有机结合,着眼于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劳动素质的提升,打通了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壁垒,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将劳动教育对接到真实的生活中。云平台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与财力,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了精细化的管理,也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备课的结合,已累计为日常劳动培训课程提供视频82个。

  多元化劳动评价  助力学生爱上日常劳动

  在劳动评价方面,学校尽量让评价多元化,从全方位给予学生认可。以班级为单位,在田园基地、餐厅、环卫自理所等现场,让大家自主选择方式,展示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劳动的收获。发挥好劳动学习发展记录册的作用,真实地记录好家务劳动与班务劳动,引领学生养成日常劳动好习惯。学校还将学生劳动情况通过微视频等形式,发布到学校公众号和教育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及时欣赏、点赞、评价互动,使劳动更有价值。学校还制定了六方面的评价标准,通过学生们的日常表现,评选出自理之星、家务之星、班务之星、劳技之星、服务之星、创造之星,并颁发星级奖章,给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一年来,学生的劳动意识明显增强。校园内,学生爱劳动已蔚然成风。餐厅里,学生主动协助分饭菜擦桌子;教室里,学生争着擦窗扫地。寒暑假及五一劳动节假期期间,学生纷纷邀请老师家长,在校内劳动基地举行各种劳动现场展示、汇报活动。

标签:劳动;学生;学校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