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增长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是关系到祖国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目前中小学生因心理因素造成的事件频发,对他们的心理常见问题的分析和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了解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学习困难综合症
据统计显示,至少20%的孩子在校学习期间,会发生学习困难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疏导,会由此进一步引发焦虑、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产生厌学逃学、自暴自弃、扰乱他人学习等现象。
2.情绪障碍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已经成为仅次于学习问题的第二大心理障碍。其中,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20%~30%的儿童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患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早期会有:心境不良、退缩、哭泣沮丧、学习困难、易激惹等特征。
3.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甚至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临床诊断的儿童品行障碍患病率约为 2%~ 6%。
4、儿童被虐待
儿童被虐待是指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以躯体暴力或性暴力,造成儿童躯体和心理的伤害甚至死亡,或对儿童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和教育的忽视现象。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受虐儿童较多发展为成人期精神障碍、残忍、攻击倾向和反社会人格障碍。
5、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婴幼儿期发病的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行为和兴趣异常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6、网络成瘾
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比例接近1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网络成瘾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亲子、同伴、师生等人际关系受损等问题。
7、留守和流动儿童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总数高达5300万。他们当中出现教养失范、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增多,伴随而来的还有辍学和网络依赖者增多,意外伤害、出走、遭虐待和性侵犯以及品行障碍和青少年违法者增多。“留守儿童”容易违纪,普遍厌学,高年级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二、探究诱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儿童青少年自身因素
儿童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会产生很多矛盾,矛盾处理不顺利,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家庭因素
不良或者不适度亲子关系会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业成绩的下降、行为不良的上升、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的上升。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身修养与儿童心理发展成正相关。不良教育方式比如,严厉、专制、溺爱、放任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亲子关系,破坏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
3、学校环境因素
素质教育水平在各校、各教师间发展不均衡,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许多学生因学习、考试而带来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4、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高、节奏快、传播广,但是不良的风气也对少年儿童影响快,影响大。另外过分依赖媒体使青少年封闭自我,脱离群里,与他人沟通交流少。
5、忽视“预防”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胜于治疗,在早期重视心理体检,加强心理干预,着眼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培训与管理
学校教育活动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的主体和活动场所,加强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教育的重视,从体制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学校可以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在制度上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鼓励其他任课教师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灵。目前部分学校推行的“全员导师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二)用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应该大力推进的是培养和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老师,由未专业培训的教师兼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工作大打折扣。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
如果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部交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辅导室的咨询师,无法充分地满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展开讲解,同时结合自身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
四、增强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
当心理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处置不当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给学校、家庭和社会蒙上巨大的阴影。各级各类学校要分析校园常见的危机,加强识别能力,制定危机处置预案。
(一)校园危机的分类
校园危机一般分为:1.应激类危机:突发事件;2.冲动性危机:批评、争吵——情绪激惹导致意识狭窄;3.病理性危机:精分导致的自杀或杀人危机、抑郁症导致的自杀危机。
(二)心理危机的识别信号
作为学校教师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特别是重点学生,尽可能早识别,早干预。
1.抑郁发作一般表现为:无趣、无用、无望、无助、无价值、自责、自罪、自杀
2.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
3.自杀的征兆:一般有言语上的征兆、行为上的自杀征兆、其他自杀征兆。
(三)增强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基本的危机干预六步法:1.确定问题;2.保证求助者安全;3.给予支持的收集资源;4.澄清目标和提出问题变通的应对方式;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
只有充分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常见问及及成因,我们才能发现重点学生,加强重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护航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陆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