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开启“多方参与、全民共管”水环境治理新模式 民生实事听民声 放心工程更“阳光”
2020-06-09 19:30:00  作者:徐琳 孙薇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我一有空就去看看工程进展,作些记录,有时还会拍些照片。”在扬中市英雄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现场,该市政协委员、三茅街道物管中心主任施红根介绍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城区治水工程社会监督员。首批聘请95名社会监督员,在媒体上公布工程项目信息,让总包单位负责人公开承诺,让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工程监督……扬中多措并举,确保水环境治理这项民生工程更具民声,更见“阳光”。

从“听民说”到“请民讲”

创新方式,把“话筒”交给群众

水环境治理涉及千家万户,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是扬中市民关注的焦点。

早在2019年,扬中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便将“多措并举,凝聚合力,切实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议案列为大会“一号议案”。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工作总量大、作业范围广等原因,也导致出现质量缺陷等问题。对此,代表委员们再次发声:“必须把好工程质量关。”

一边是群众的迫切期望,一边是建设单位严管严控工程质量的努力作为,目标一致,如何才能使两者同向而行,真正办好民生实事?

“民生工程还得听民声。”在深入调查、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作为行业监管部门的扬中市住建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水环境治理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从科学安排工程计划、履行完善法定程序等六个方面,开启“多方参与、全民共管”的治水工程监管新模式。

“我们把‘话筒’交给群众。”扬中市住建局副局长翟骏说,“社会监督员中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有人大代表,也有政协委员。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走进工程现场,行使监督权。”

从“埋头干”到“邀民看”

挂图施工,让民生实事更“阳光”

“进场施工前,镇里已组织我们有项目的村(社区)负责人召开了三次会议,就实施方案征求意见,如今工程进展顺利,群众都很配合。”近日,在新坝镇新坝社区前进新村北区+二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现场,社区主任卢剑介绍说。

请民监督,从何处下手?——提前公示是关键。

“假设老百姓不知道自家旁边的工程何时动工,如何施工,有问题不知道找谁解决,还谈什么监督?”扬中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开华介绍说,对此,市住建局明确要求:所有项目建设单位在水环境治理工程进场前,应提前就实施方案、序时进度等征求社区和群众代表意见,达成一致后再组织实施;建设单位应在施工片区醒目位置设置项目信息公示牌,注明工程相关信息及投诉电话,让所有治水工程在“阳光”下进行,做到挂图施工、信息全公开。

鉴于这样的要求,连日来,扬中市中交上海航道局城东EPC项目负责人郭玉祥,中国建筑一局城南、城北EPC项目负责人王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EPCO项目总包单位江苏恒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秦雷健等,纷纷就工程质量和市场行为在新闻媒体作出公开承诺——将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主动接受各方监督,确保圆满完成项目建设,向市民交出一份合格、满意的答卷。

从“随机查”到“全程看”

多层把关,打造“闭环”监督体系

“明华居民点(北沙圩)施工点(农村EPCO)等12个项目需及时办理施工许可;金星社区施工点(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等项目工程资料与现场进度不同步……”近日,通过媒体,扬中公示了3月至4月《水环境治理工程第三方质量监督检查专报》,列出工程质量“回头看”的检查情况。

在施工前,做好图纸审查、质监安监备案、施工许可审批等工作,严把法定程序关;在建设中,由安监站、建管处、质监站、第三方机构“四方联动”,严格现场监管;在竣工后,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对已完工项目抽取完整断面检测鉴定……扬中通过层层把关、环环相扣,正打造起“闭环式”的水环境治理监督链条。

不仅如此,各项目建设单位也充分履行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强化管理力度,做到一日工程巡查随机抽,一周工程巡查全覆盖,半月工程巡查一通报,不断完善“闭环式”的监督体系。

“近日,我们邀请质量监督站、第三方机构、监理公司以及社会监督员等组成质量考核组,对城东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首次开展了‘试验段’观摩考核,最终评分90分。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把好材料、施工、验收三关,持续开展工程质量考核,把‘治水工程’做成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扬中市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方奇兵表示。徐琳 孙薇

标签:民生;请民讲;听民说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