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锦溪,一位单元长的防“疫”日记
2022-04-11 21:0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袁福荣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在这场防疫战斗中,昆山锦溪镇组建了指挥长、片长、点位长、单元长和百长组织网络。全方位,无死角地开展全民防疫工作。周菊花就是其中一位,她身为锦溪镇行政审批局副局长,除了处理本职工作,此刻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单元长。以下是她作为单元长的部分防疫日记。日记有情有趣有办法,独独没写一句累,却读来让人敬佩。

  2月20日:匆忙上阵

  受苏州疫情影响,2月19日,昆山市通知将于2月20日对部分区镇全体居民开展区域核酸检测,锦溪也在全员检测名单之内。

  面对这一重要任务,锦溪镇已组建了一支由指挥长,片长,点位长,单元长,百人长组成的五级组织体系,并且在前期已经对各点位长,单元长,百人长和录入志愿者们进行了相关培训。

  19日晚上七点,我接到党群工作局电话:因5号(葛墓村)点位原单元长另有其他任务,我被指挥部临时调整为单元长,且是组长。接到任务后瞬间感觉一头雾水,于是瞎子抓虾,把表格上所有和5号点位有关的人员全部抓在一起组建了一个群,在群里和大家讨论工作分工。好在点位长熟悉情况,另两个单元长勇挑重担,市监分局的罗武平副局长主动承担了每天去接送医生的任务。

  20日一早五点半,全部工作人员结集到位。天气寒冷,但村委会暖心地为所有工作人员准备了早餐,还有暖宝宝,红糖姜茶等保暖抗寒物资。因为有一个半小时的准备时间,时间一到,大家忙而不乱的开展工作,虽然第一次有很多不足,但很完美的完成了检测任务。

  3月22日:“宝马”出动

  苏州疫情平稳后,上海疫情突然严峻,昆山被视为上海的后花园,两地民众经济、生活交往密切,大敌当前,昆山不得不采取严防死守。21日晚,镇指挥部核酸检测单元组长群发布了22日再次进行全员核酸的通知,要求各单元组长根据任务安排抓紧落实。

  经过前面几轮的全员,我们5号点位的所有工作人员均已轻车熟路。当天来增援的医生是两位来自苏大附一院口腔科的小姐姐,人美心善技术优,给人消(采样)喉咙的时候,每个群众都说不难受。

  经过点位长的核实,当天需要上门进行采样的共有27位行动不便的群众,附一院的妹妹被安排上门,看到她有点犯难,我告诉她不慌,我们有特殊的“宝马”车。

  其实“宝马”车早在第一次全员的时候就出动了,当时大家也是为上门犯难,因为村路狭窄,又都是水泥路,汽车进不去,走路又太远,医生的防护服也容易磨破,我看到有位阿爹的车停在边上,就提出是否可以让三轮带着医生前去,当时解决了上门采样的大难题,发了朋友圈后,各个村和社区也进行了推广应用。医生妹妹坐上“宝马”后让我给她拍张照,说要回单位“交差”,同时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3月31日,又勇又萌小可爱

  虽然每次只有一两分钟的相处,但经过多轮,我总结出来村民来采样的规律: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都是集中在6:00-7:00之前;8:00以后,都是奶奶带着孙子女,爸妈带着孩子来;10:00以后,基本都是租住在村上的企业上班人员。

  我没有认真计算过五号点位上有多少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自信勇敢,有的小朋友害怕胆怯,这也是常态。我所在单元的医生有上门采样任务,我便有了一点空余时间,顺手拍了一组小可爱们。遇到不配合的小朋友,我就把前面几个又勇又萌,采样时张大嘴巴,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的照片给他们看,没想到这招特别好用,刚刚还又哭又闹,一看到照片里别的小朋友表现勇敢,立马就乖乖配合了,而且屡试屡灵。

  4月4日,丢掉医生“小哥哥”

  接到又一轮全员检测的通知,市监分局的罗局跟我联系,全昆山实施静默,要求除满足群众日常物资的商超,农贸市场,药店开门以外,其实店铺全部停止营业。他要回局里开展其他的工作,指挥部会另外指派一名工作人员过来。考虑到另一名人员是名小姑娘,我想早上去游客服务中心接医生的任务就由我自己来完成。

  虽然已经过了七轮全员,但接医生的活我还是第一次。早上四点起床,五点前到达接车地点,天还是黑的,但已经来了很多同志,每位接车的同志都举着相应的号牌,站成一排的时候看着像电视剧《人世间》里“赶超”们在市场等活。

  根据安排,我们五号点位和四号点位要接4名增援的医生,每个点位2名。医生的大巴到达后,下来两个医生小哥哥和两个小姐姐,看到号牌后他们排到了我和四号单元长的身后。我提出让两个小姐姐跟我走,小姐姐们说没有关系,他们可以随机搭配,男女组合的。我笑着跟他们说,女的跟我走,因为村委会有厕所;男的跟着四号单元长走,因为那是户外停车场,厕所远,条件差……两个小哥哥也表示赞同。就这样,我站在女同胞的角度,领走了小姐姐,“丢”掉了小哥哥。

  4月6日:帐蓬的窗帘

  我们点位共设三个单元,考虑到天气的不稳定因素,共支起了八个简易帐蓬,两个在录入处,两个在采样区,一个盖章处,一个隔离区,一个缓冲区,一个进门登记处。

  录入区和采样区的帐蓬正对东面,由于采样的时间跨度长(从早上6点—中午12点),刚坐上去的时候还得穿羽绒服(露水大,晨风凉)。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气温不断攀升,穿着大白服的医生,太阳耀眼,不得已只能不停地调换姿势,所戴的面屏也常常起雾影响视线。录入处的志愿者为了省一套防护服,常常是穿着棉袄坚持到最后,但一直要跟着太阳的阴影移位子。我虽然坐在医生的后面,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因为有眼疾,强光刺激下也只能眯着眼盖章。

  人不多空闲一会的时候,有一位医生用手挡着阳光说,要是帐蓬上有块窗帘就好了。我想起来休息室里好像有两块村委会用来宣传防疫的横幅,把它们利用起来,围在帐蓬的东面当成窗帘,不就成了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完美窗帘吗。召集了几个百人长,大家你扯我拉,两三分钟的功夫,就给录入处和采样区的帐篷都挂上了窗帘,既遮挡了阳光,又适时地挂上了宣传标语,一举多得,医生小姐姐和录入志愿者都说完美。

  4月10日:哭笑不得的大爷

  今天锦溪开展第十三次全员核酸,来增援的医生一直在换,有昆山第一人民医院的,有吴江的,有常熟的,最多的还是苏州附一院的和苏州市立医院的。但各点位,各单元,各成员之间,都已经形成了一套默契的工作机制,大家无需任何人调配指挥,每个人都能按照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我们把第一单元设置成了敬老单元。一是走路的距离相对其他两个单元要近很多,可以少拐两个弯。二是靠近大门,便于坐着轮椅和三轮车的群众就近采样且方便出行。三是安排志愿者专门给老人登记,减少老人排队的时间。

  距离采样时间结束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来了位神色匆忙七十多岁的大爷,结束采样后坚持在原地不走,要求医生继续给他消喉咙。他的锦溪话和医生的普通话互不兼容,医生很无奈,我上去问大爷好了可以来盖章后回家了,大爷说反正还要做几次,他接下来几天有点忙,能不能让医生把明天的和后天的喉咙一起消(采集)掉,全场都笑了起来,跟大爷沟通完后,大爷也表示理解。

  疫情不退,我们的点位”疫“事也将继续。但在这场全民战“疫”中,点位就是阵地,岗位就是战位,让我们一起坚守,共同等待胜利的到来。

  (江南时报行走江南工作室袁福荣)

标签:点位;医生;采样
责编: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