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11月8日,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首期正式启用。据悉,2022年9月,未来校区将有六个专业约1000名学生入驻。目前,苏州大学正面向全球发布未来校区人才招聘公告。
2018年12月,苏州大学与吴江区人民政府于签订了“共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全面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全面促进校地深度融合,构建“人才培育储备、前沿先导研究、新兴产业转化”三位一体办学格局,为地方推进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是苏州大学与吴江深化全面合作的重大项目,是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同时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第一个校区。苏大未来校区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新城板块,东临京杭大运河,北依胜地生态公园,校区规划总占地面积1000亩,规划建设校舍建筑40万平方米,计划本科生规模不少于6000人。吴江区人民政府负责完成未来校区基础建设和硬装工程,实施“交钥匙”工程,项目建成后,由苏州大学统一运营管理。校园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参照国际化大学校园标准建设。
此次首期启用未来校区一期师生公寓和综合楼,综合楼建筑融合教学、科研、办公、会议、住宿、餐饮等功能为一体,将作为未来校区的国际会议中心。一期校区工程建设用地面积约216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计划于202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启动仪式上还举行了入驻未来校区校企研究院揭牌仪式。苏州大学与亨通集团、汇川技术、朗开医疗、玛冀电子、土猫智能等公司开展全面合作,双方共建的未来信息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医疗装备研究院、行为数字化智能足球研究院、磁性芯片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精密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超精密检测系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8个校企研究机构首批入驻未来校区。
苏大未来校区紧扣“研究型、国际化、前沿性、精品化、数字化”的目标定位,以“新工科+工业设计”为特色,首期布局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打造未来技术研究院,同时以创新技术为特色布局新药创制国际学院以及相应的国际联合创新研究院,实现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孵化三位一体功能,还承担了苏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的使命,既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助力,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创新引擎。
未来校区首期布局设立的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数字与人工智能、信息与智能系统等领域,以统计学为学理基础,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为核心,构建贯通新工科的交叉创新平台。今年,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四个专业已迎来319名2021级本科新生,学生在阳澄湖校区完成大一阶段学习后将于明年进驻未来校区。2022年,未来校区还将新增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预计2022年9月入驻学生约1000人。
未来校区的建设坚持“四个面向”,加强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创新的新工科交叉创新平台——未来技术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特别是瞄准吴江正着力打造的“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领域发力,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未来校区还将大力吸引国际资源,加强与国际知名学府、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孵化三位一体功能,既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助力,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创新引擎。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在与中意创新中心全面对接,推进与都灵理工大学和热那亚大学等高校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合作,将从联合创新研究入手,逐步拓展到本硕博人才培养。未来校区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合作共建的新药创制国际学院,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合作体系已经形成,含有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在申报中,以创新技术为特色,联合爱尔兰、法国、韩国等知名大学的国际新药创制研究院也正在筹划中,按计划202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届时本硕博各层次学生将同时入驻未来校区。
目前,苏州大学正面向全球发布未来校区人才招聘公告,以最大诚意招聘国际顶尖讲席教授、卓越人才、精英人才等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尹喆 张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