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12月22日,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党群服务1号店发布仪式暨“党建引领促成效,精准服务零距离”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据了解,沧浪街道党群服务1号店立足于“党建主阵地、行政综合体、百姓会客厅”的功能定位,向广大党员和群众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便捷式服务,全力打造一个党的建设的“主阵地”、资源整合的“聚集地”、服务效能的“新高地”,打造“党群服务first choice”优选品牌。
“红色细胞”研究室叠加“书记之家” 打造硬核干部队伍
近日,沧浪街道各社区书记都收到了一份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的成绩报告单。据悉,这份报告由第三方专业监管机构撰写,项目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均涵盖在内,给出了各社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指导,为社区书记在接下来的党建品牌打造以及内涵深拓中起到了很强的指导意义。苏州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导师陈红霞副教授参与了这次党建项目成绩报告单的撰写工作,她表示:“今年我们对沧浪街道居民的需求及参与完项目的感受进行了调研,结合调研成果,围绕‘五个一点’,对各社区的党建项目提出了建议,并以报告的形式送到了每位社区书记的手上,以此推进美好社区建设和发展。”
基层工作做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上级政策的掌握与吃透。这里面“研究”是在社区书记队伍中,调研能力的掌握是有所紧缺的。为此,沧浪街道党群服务1号店设置了“红色细胞”研究室。主要包含三支队伍,一支是专家智囊团队伍,包括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老师、市委、区委党校的老师;一支是专业实干家队伍,主要包括市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以及各级机关部门相关业务处室的干部;还有一支是基层社区一线干部队伍,主要包括街道干部和社区书记。通过三支队伍的定期研讨和思维碰撞,让各社区书记更加掌握上级政策和基层实际的有效结合点,开拓工作思路,拓宽工作视野,促进基层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红色细胞”研究室充分发挥人才培育功能,通过梦想创造营,深入实施重点以社区书记为主体的社区头雁领航计划、以党支部书记以及党建工作骨干为主的党建骨干深造计划以及主要以全体社区社工为主的社工能力提升“青蓝”这三项计划,打造了沧浪街道的“社区书记之家”。通过三项计划,着力提升基层一线干部的政治鉴别能力、干事创业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全力打造一支善于“攻坚、落实、创新”的硬核社区干部队伍。
深化“服务零距离”品牌 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感谢社区及时联系消防队,帮我们连夜清理了小区内的马蜂窝,再也不怕带着孩子出来散步了。”近日,家住姑苏区沧浪街道江南小区的居民终于松了一口气,困扰他们多年的马蜂窝被及时清理了。居民查阿姨是第一个发现马蜂窝的居民,她首先想到联系社区的网格长贺婷,在接到查阿姨电话后,及时联系了相关部门,当天处理了居民的“心头患”。目前,在沧浪街道,居民遇到一些难事、急事,就会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已成为了他们的“首选”,社区通过党建项目,为居民链接资源,提供经费保障。
沧浪街道近年来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形成“四份”清单,推出了“服务零距离”党建项目品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议事协商零距离、条块协作零距离、多元互动零距离。通过梳理、整合辖区党建特色鲜明、为民服务成效明显的7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服务类别划分为古城保护、社会组织党建、服务退役军人、为民服务等四类项目,形成信息共通、资源共享的“朋友圈”,加强服务,回应居民需求。打造区域化、自循环的“社会治理圈”,设置7个网格化联动工作站,以常驻+报到形式下沉综合执法、公安、综治、交警、物业、安全顾问、法律顾问、环卫保洁及共建单位志愿服务等各层各类资源,实现管理、服务、联动一体化,加强居民自治,增强社区认同。提档升级“红印道前”、开发“红韵盘胥”等两条红色文旅线路,形成符合“沧浪气质”的“文旅服务圈”。将试点线路中可观光、可体验的重点点位进行打造,形成“沉浸式”古城红色打卡新地标,全方位、多角度增强古城深度游的趣味性和文化体验感,加强党建,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打造亲商爱商的“助企服务圈”,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助企“总部”和“分公司”联动格局。向“分公司”输送“总部”的行动指导、链接资源,将政策服务、资源力量,差异化布局3家产业园的功能定位,为园内企业开展更加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搭建好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园建设,深化就创业服务,加强共治,促进多元联动。
沧浪街道以推出“服务零距离”品牌为契机,将新建的党群服务1号店作为神经中枢,示范带动,放大辐射效应,打造“四位一体”服务圈,即社会治理圈、党群服务圈、红色文化宣传圈、助企服务圈,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精准定位群众需求,整合凝聚各类资源,不断推进街道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共同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大数据党建”思维引领 创新基层工作思路
活动现场,群众通过扫码小程序的互动形式把发布会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党群服务1号店网店微信小程序涵盖了街道风采展示、信息交互、业务引导、服务对接、线上互动等功能,展示了沧浪地域风貌、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党群风采,以及发生在辖区的大事要闻,实现了辖区医疗、养老、就业、便民服务等资源的整合。现场的居民纷纷表示,“有了这个小程序,能提前告诉我们办理各类业务的流程和所需准备的材料。有些业务可以直接预约,来了也不用排长队了,真的很方便。”
据悉,沧浪街道通过创新探索了“总店—网店—连锁店”的架构模式,“网店”沧浪1号店的特色之处在于通过1个线上平台实现辖区各类资源的供需对接。
此外,街道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平台开展党组织建设,加强大数据服务职能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党组织的客观要求。今年,为了进一步整合社区治理力量,提高居民服务供需对接精准度,提升社区综合管理手段方式智能化,沧浪街道运用“大数据党建”思维,开发“社区治理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紧扣三个主题、增强三种能力”,努力探索一条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支撑的新路子,着力破解辖区资源整合力度不大、党员教育手段单一、党建工作精准度不高等问题。
首先是紧扣资源整合,增强党工委总揽全局的能力。整合已有的数据,叠加补充手机应用、小区视频监控、GIS动态地图等采集的动态数据,以“IDEA”为设计思路,打造 “网店”沧浪1号店,通过1个线上平台实现辖区各类资源的供需对接。
其次是紧扣党建引领,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能力。针对社区综合性、疑难性问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应用平台上设置“会诊”功能,发动辖区“大工委”、“大单位”单位参与“综合施策”。
在问题的处置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区域化党建平台内的社区党建资源,共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党建指导下的自治共治建设,将行之有效、可以复制的案例推广出去。
最后是紧扣群众诉求,增强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通过对各类社区数据重新梳理、关联和管理,并以标签化方式精准定位数据,建立了社区日常管理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的有效发现机制,有助于提升党建引领下社区服务工作的精准化,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化“行动支部”建设 实现基层党建的“三个转变”
党建工作,不能就党建抓党建,要坚持基层党建与中心任务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城市改革发展、社会治理以及民生改善。为此,沧浪街道以此次党群服务1号店的打造为契机,不断深化“行动支部”建设。
推动支部建设从局部向整体转变。作为行动支部的发源地,街道结合中心工作,大力推广行动支部建设,辖区行动支部的数量也由最初的7支不断发展壮大至48支示范型,内容涵盖古城保护、民生服务、经济发展、志愿服务等方方面面。同时以点带面在全区推广,目前区级数量已达559支。通过将支部深度融入“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网格化管理、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红色”力量在重大任务中挑重担。党建工作不是“单兵作战”,而是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的有效载体。
从各自封闭向共同参与转变。在城市基层党建中,要坚持“一盘棋”思维,在解决区域治理难题时,关键要打通条块之间藩篱,推动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单位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连结,全面提升协调性、协同性,形成工作合力。党群服务1号店,就是整合各类服务资源、资源禀赋,把辖区内各类组织凝聚起来,结合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受益群体不断扩大,由单一的党员居民不断覆盖到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病人群、困难群众等各类群体。截至目前,街道开展各类居民服务8000余场,辐射居民近4万人次。宣传效应不断扩大,整合各社区亮点与特色,助力项目提质增效,形成了《沧浪街道以党建品牌“音符”奏响小康生活华美乐章》、《“举一联三”构建基层资源服务“网”》等宣传报道401篇,在学习强国APP、《苏州日报》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刊登,真正实现把党建无形力量外化为各单位融合发展、一体行动的有形动力。
从简单粗放向精准发力转变。干事创业,关键看干部、核心在班子。要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让党建工作有温度、有色彩。1号店的“社区书记之家”,旨在服务各个社区书记、党员骨干,区别于传统的讲授被动模式,探索定期开展书记沙龙、能人会客厅、“思维碰撞”等主动体验等形式,让书记感受到温暖,以此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
据悉,沧浪街道将依托“红细胞”城市基层党建研究中心,进一步做优文旅党建,在挖掘红色资源、打卡红色地标、建设红色阵地的基础上,将红色文旅线路与“道前32号街坊”古城保护项目和“姑苏八点半”夜经济项目有效串联,充分发挥红色文旅的带动和撬动作用,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文化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张鲁康 薛皓月 李映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