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苏州市苏锦街道坚持目标导向、系统思维、科学谋划、有效推进了辖区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多、快、准、新”多种手段打造苏锦垃圾分类新时尚。
多方联动,推进四种模式全覆盖。为加快推进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建设,构建街道主导小区垃圾亭房建设,社会物业、国资物业、社会第三方、街道物业四面开花的建设模式。街道创新垃圾房亭建设思维,放弃招投标老的建设形式,主动链接股份合作社认领小区建设任务,划分片区,由专人负责对接,提高建设速度;加快硬件设施的推进工作,物业和建设方签订合同,在“以奖代补”的基础上,同时引入社会资本,联系姑苏区青商会,援建锦荷苑项目,建成了姑苏区首个社会第三方共建点;调动物业小区主观能动性,以党建为引领,发动橘郡花园自行筹建垃圾分类点,打造了姑苏区首个社会物业自己建造的垃圾分类投放示范小区。
争分夺秒,跑赢分类“每一公里”。一是审核快。对即将实施“三定一督”的小区,要求将所有配套软件快速到位,尽快高质量通过专班验收,方便正常投入使用。二是人员到位快。督导员实施打卡制度,小区实施“三定一督”当天必须到位,三是验收快。街道组建设施验收小组,房亭建成后,第二天就现场验收,对合格的房亭立即先行投入使用,对不合格的房亭当场要求进行整改,整改期限不超过2天。四是制度建设快。街道先后确定了周例会制度、宣传工作例会制度、片区管理责任制、日督查制度等工作制度,同时制定了《物业公司垃圾分类房(亭)管理履职承诺书》《苏锦街道垃圾分类房(亭)十条管理制度》等多种规范文书,对规范文书及时上墙,保障实施点位的正常运营。
盯准目标,确保线上线下无死角。苏锦街道重视后期监管,采取“线上+线下”双重管控方式,对小区的垃圾分类全方位的进行监控管理,确保管到位,控到点。一方面,在远程线上管控中,要求物业增添小区监控摄像头,对垃圾投放点位进行监控,并利用外卖单、快递单等进行拍照取证后,对乱投放、不分类的现象进行追溯并上门处罚。另一方面,街道自加压力,将市区两级督查单变成执法中队工单,上门对整治情况加码监控,“回头看”保障整改问题落到实处。
创新工作,打造垃圾分类新亮点。街道建立了广告位建设收益管理,通过亭房广告位收益来补贴建设方的建设经费。因地制宜,将废弃垃圾亭量身打造成书报亭、休息亭或宣传亭,改造成便民充电桩,解决社区停车难问题。街道引入红灰榜管理方式,针对目前平江新城41个物业小区的垃圾分类推进情况,对动态管理、督查通报、卫生环境、人员配置、问题整改、宣传氛围等方面进行考查评比,平江新城于每月底召开物业小区垃圾分类红灰榜发布会。 孟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