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我们海棠花红技能学校的9月网课第一教案就是组织新中国的同龄人——联青社区本土的翻身农民,以切身体验唱响翻身道情,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国庆即将到来,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联青社区开展党建品牌——小红菱为民服务技能培训学校网课,该社区党总支书记陆蓉在开讲前言中动情地说道。据悉,当天的多位宣讲技师都是土生土长的联青人,对党、对祖国有着真挚情感。
“好女不嫁荒田里,好男不当种田郎”。 今年65岁的老党员王金明出生在苏州娄葑乡联合村荒田里,虽说苏州是传说中的人间天堂,但人多田少的纯农经济让城南庄稼人并没品享到天堂的福光。新中国成立不久,又经历抗美援朝等战争磨难,荒田里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仍过着“冬雪浸破房,开春无余粮”的艰难生活。当年的小金明读了三年小学就辍学回家,割猪草、养鸡鸭……多亏有个好身体,19岁参军守边疆,退伍后回来成了亲。“要不是一身戎装特精神,王金明难保不当老光棍。”王老伯笑得很开心。
“改革开放,农民翻身,回家第一年,小夫妻分到800元红利。第二年,分到2000元!”王金明讲起“分田到组”后的情景,难掩“解放生产力,种田也有劲”的兴奋。现如今儿子媳妇都在外企上班,孙儿、孙女活泼可爱,让老两口梦中也笑声不断。
由于是退役军人,进入新千年后王金明被招收进“辅警”团队,他和四位战友在火车站值勤巡逻,10年间抓扒手、扶老幼,好事做了百余桩……退休后,他积极向社区党组织申请,当上了本土本村本社区金秋家园的保洁员,他决心在社区为垃圾分类当技师,争先进!
“儿时就有一个当居民、住楼房的梦。如今,靠着党的好政策,不但住进了120平的楼房,还真正成了‘城里人’!”年已七旬的徐杏珍从小是个农村娃,儿时生活的艰辛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杏珍阿姨说,“当年两间破平房,大哥成家后,父母小弟和她四人就挤宿在一间房,她和小弟同铺到14岁才换成高低铺。由于贫穷和家里老人生病,她读完小学一年级就被父母叫回家,全天候负责照料2岁的侄儿和75岁卧床不起的祖母,稍有空闲还要去运河边的电磁厂拾煤渣,拾满一麻袋后,背进城里去卖,赚到三五分钱,都要上缴父母换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日子就这样紧巴巴地苦熬到改革开放好时光……”
自从20年前当上了人纺厂的征地工,徐杏珍正儿八经地圆了“农转非”的梦,再加上2018年因拆迁置换住进了金秋家园31层高楼房,真真切切过上了“电梯电视,花园楼房”的幸福市民生活…… 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