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我们包粽子,和大家一起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弘扬爱国情怀;同时,端午节还吃粽子、挂艾叶、沐兰汤、饮雄黄酒等古老习俗,蕴含了许多养生之道,是古人用来驱除疫病、维护健康的,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健康防疫日”。结合当前工作,抓实疫情防控、散乱污企业取缔、秸秆禁烧与利用,进行生态发展是一脉相承的......”6月2日上午,江苏省沭阳县章集街道举办“弘扬端午文化 传递浓情粽香”文明健康宣传活动,活动组织者笑着告诉笔者,这是该街道“粽生”文化的最大寓意。
端午节到来之际,为以“粽生”文化激发生态发展爱国情,江苏省沭阳县章集街道党工委招募宣传、文化、卫生等业务人员组成志愿者,走进村、社区和村民一起,举行包粽子活动,谈论着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当年的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后来,据说为了不让米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以后才用艾叶等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通过包粽子,激发爱国情,倡导文明健康、生态发展理念,街道对疫情防控实现常态化管理,为群众健康筑牢安全防线;对所有的散乱污企业进行集中整治,确保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将6.5万亩小麦秸秆纳入禁烧与综合利用清单,确保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实现秸秆完全还田利用,进一步提升生态发展水平。
(赵登亚、黄春莉、尤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