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三个一万亩”工程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增能
2020-12-08 15:0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苏学敏 万江 章九杰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宿豫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以“优空间、护资源、促集约”为主线,大力实施“三个一万亩”工程,全面做精土地存量优化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土地保障。

实施园地和残次林开发

新增耕地一万亩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对原有的园地和残次林地无暇顾及,造成既无实质生态效益、形成不了生态林,又无法形成耕地的现象,为了充分地利用好家前屋后这一低效资源,宿豫区及时转变工作思路,聚焦园地和残次林地这一“沉睡的资源”,认真研析相关政策,精准抢抓当前机遇,全力开展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开发复垦试点,试点规模居全省第二。

  全面排查。组织技术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自然资源调查,通过叠加利用土地现状数据、影像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规划情况,对现实和潜在的可开发园地和残次林地进行全面摸排,初选可开发图斑1890个。

  科学界定。对所有图斑进行实地踏勘、核查验证,将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块剔除,最终筛选出可开发园地和残次林地潜力图斑1693个,约11619亩。

  综合利用。坚持把补充增加耕地放在园地和残次林地综合利用的首位,通过复垦、整理增加的耕地,按规定核实后,作为占补平衡指标调剂使用。同时兼顾保障发展用地、生态用地等,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充分激活园地和残次林地的“再生”价值。

  该区现已通过省自然资源厅验收,确认新增耕地约10391.6亩,预计产生经济价值约30亿元,已为宿连航道、宿连高速建设补充耕地指标约4157.9亩、实现交易资金约9.2亿元。

深化增减挂钩实施

新增耕地一万亩

  宿豫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增减挂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并将增减挂钩工作列为区委区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重点做好政策指导、规模调控和督促检查。各乡镇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注重科学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房改善项目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等,合理确定“拆旧区”和“建新区”,确保项目布局合理,增减挂钩指标有结余。同时坚持稳妥有序,依托幸福大道内环、中环、外环“三环”格局,梯次推进、分步实施。目前,内环、中环已基本调整到位。

  突出综合效益。以增减挂钩为杠杆,进一步撬动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标准化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同时有效缓解城乡建设用地压力,形成了以农补工、以工哺农的良性循环,增减挂钩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截至目前,全区增减挂钩及同一乡镇拆旧复垦入库新增农用地面积11404亩,预计新增耕地约10385亩,耕地动态与建设用地动态可望实现“两平衡”。

开展低效用地处置

盘活工业用地一万亩

  始终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按照“一企一策、因地施策、分类处置”原则,科学制定处置办法,分门别类推进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了土地资源由粗放利用向节约集约、由全面保障向重点支持、由依靠增量向三量并行转变。

  实施兼并重组,实现“零地招商”。对产出效益不达标、有意向转让的企业,由政府牵线搭桥,引入优势项目,为原有地块注入生机和活力。如2018年初成功引进宿迁逸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盘活原江苏翔盛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10亩土地,企业投产当年即实现开票销售超19亿元。

  开展回收储备,实现“零地增资”。对因项目、资金、停产等原因,导致企业无法按约定开发或低效闲置、复苏无望的小企业,采取谈判劝离、重新购回土地的方式收回土地使用权,纳入政府土地储备重新供应。今年以来,为及时保障高新区秀强股份、景宏新材料、新材料科技城等重点项目开发用地,高新区集中清理搬迁了一批小项目,盘活土地560余亩,有效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和新项目开发。

  突出转型升级,实现“零地增效”。对科技含量低、投入产出少的企业,督促经营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高产出效益。如江苏北斗星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实施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改扩建技改项目,企业新增产值3.5亿元,亩均税收增加12.7万元。

  截至10月底,宿豫区共盘活利用存量土地81宗8972.6亩,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苏学敏 万江 章九杰

标签:园地;用地;耕地
责编:康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