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今年以来,南通市海门区司法局深刻把握“保基本”“兜底线”的新阶段新要求,聚焦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主动有为、精准施策,积极推行法律援助“马上办”“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1+N多元服务机制”等工作举措,通过建立多元化、专业化、常态化服务机制,法律援助群众满意率进一步提升。
优“解纷纾困”载体,畅渠道、简流程、提效率
充分发挥指挥调度“一中心”、服务受理“一窗口”、矛盾化解“一站式”的架构优势,实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三融合一体化运行格局,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优化申请渠道,开放镇(街道)法援工作站、代办点提供申请接收、初审、代办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法律援助“马上办”“一次性告知”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三项惠民举措。
对案情明了、对象确定法律援助案件当日受理、当日指派,2个工作日内完成诉前所有准备。对农民工、高龄、孤寡、失能、失独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启“绿色通道”,快速受理,优先提供“名优律师”服务。加强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完善“法律援助+文书代写、取证指导、先行调解、司法确认、强制执行、公证指引、司法救助”的“1+N”多元解纷法律援助服务机制,高效配置服务资源,实现精准帮扶,走好个性化法律服务“中间一公里”。
推“管家服务”转型,深内涵、扩受益、树品牌
兼顾服务普遍覆盖与重点保障,充分延伸服务触手,全区292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让移动的法律服务平台进驻乡村。推进法律援助站点提升工程,年内新增工作站点5个,为妇女儿童、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保护加码”。深入推进行政复议法律援助和负面清单试点工作,拓展援助范围,进一步满足群众现实需要。
推动海门12348法律服务热线从实践成为江苏省司法行政地方标准,深度融合标准制定的技术性与“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的专业性,将服务标准贯彻到服务链各项工作中,全流程规范标准严质量,前瞻性数据研判领航向,多元化服务协同拓渠道,不断加强线上服务与实务工作的衔接协调。定期开展法援案件质量检查、同行评估、庭审旁听活动,建立落实承办人员奖惩机制,健全典型案例的发现、培育、推荐和宣传机制,打造海门区法律援助“五心”服务品牌。
通“爱心维权”渠道,强机制、提服务、优保障
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法律服务,建立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医护人员等法律援助维权快速通道,对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支付劳动报酬、确认劳动关系、志愿者权益维护等维权申请免于经济困难审查,优先受理,第一时间指派。积极推行法律援助分散预约、不见面审批等方式,减少人员聚集,畅通律师与当事人沟通渠道,做到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不打折。建立与法院、信访、劳动人社、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构建解决纠纷新办法,灵活发挥非诉讼服务在劳资纠纷中的作用,定期深入主要建筑工地开展农民工讨薪维权情况摸底排查。
对部分案情复杂、诉讼难度较大的案件,由检察院支持起诉,工会、法律援助、仲裁齐联手,促进实质性化解纠纷。针对残疾人、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方便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健全法律援助早期介入机制,组织开展法律需求排查,引导有需求的困难人群知晓、运用法律援助。(奚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