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创新援法议事“1234”法助力乡村振兴
2021-11-03 13: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施美娟 顾苑禾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去年以来,南通市海门区立足法治服务保障民生,助力乡村振兴,将“援法议事”理念贯穿于基层基础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中,推动城乡社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商、决定、办理、管理、监督基层群众自治事项,通过法治手段解决了一批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和难心事。

  一个统筹,强化责任

  在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海门区委依治办严格按照省委及南通市委依治办工作安排,结合海门区实际情况,出台海门区“援法议事”贯彻实施方案,将总体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单位,建设党领导下“民事民提、民事民察、民事民商、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督”的群众依法自治新模式。海门区将“援法议事”列入“十四五”法治海门建设规划、今年的依治委工作要点、依治办工作计划,同时纳入各区镇的年度法治考核办法,推动基层“援法议事”工作成为各级党政班子及分管领导的“重点工程”,做到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完成时限、考核手段四明确,形成责任闭环。

  两大抓手,营造氛围

  一是以“学法用法示范户和法律明白人培育”为抓手,全力提升居民法治素养。在首批600户学法用法示范户、1704名法律明白人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的培养,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开展法律明白人年轻化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参与基层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环境保护、维护稳定的作用,进一步夯实乡村依法治理根基。二是以“援法议事范例”推广为抓手,扩大援法议事广度深度。全区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充分挖掘各村特色,依托现有资源,打造了亮点纷呈、各具特点的“援法议事范例”。海门区及时收集整理各区镇的经典做法,形成援法议事一镇一品,印制成《基层治理“援法议事”范例汇编》,分发到全区各区镇。同时,将这些经验做法在海门司法行政在线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系列报导,引领带动各地的援法议事做深做实。

  三级联动,协同推进

  一是党委重视。今年5月28日,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亲自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三厂街道中兴村揭牌。区委常委江永军、法院院长张骥、检察院检察长钱国泉等依治委成员为学法用法示范户代表了授牌。时任区委政法委书记胡文瑞主持并对基层依法治理提出明确要求。9月23日下午,海门区委政法委书记姜勇主持召开基层援法议事推进会,要求全区上下提高站位,贴近民生,增强开展“援法议事”活动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群众的获得感。二是推动有力。区委依治办利用各种培训工作会议及全面依法治区区镇督察,对“援法议事”进展进行布置和督促,海门各镇(街道)相继成立了依法治镇(街)委员会及办公室。三是部门协同。区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切实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民政局积极引导村民修改村(居)规民约;区司法局及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各村居配齐配合村居法律顾问,引导居民利用“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平台开展依法协商,化解纠纷;区法院积极开展“无讼社区”建设。形成了区、镇、村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配合的“援法议事”工作模式,不断夯实乡村依法治理根基。

  四治融合,提升效能

  打造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法治、自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一是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法治”服务。通过全区各村(社区)的“法润民生”微信群,实现线上线下、定时与及时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回应群众诉求。二是村民“自治”激发群众参与活力。探索形成了村民自治“1234”工作法,在每个村民小组中建立1个党小组,形成村民小组议事会与村民自治理事会两项机制,明确矛盾调解、平安巡查、便民服务3大职责,推行“微组织”“微信群”“微服务”“微文化”4种形式。三是“德治”引领乡村精神文明新风尚。秉承以“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理念,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道德模范精神在乡村遍地开花。四是 “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打造“智治”新模式。实现“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的基层治理模式。去年12月,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海门召开,时任区委书记在会上发言,海门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做法得到推广。(施美娟 顾苑禾)

标签:海门;议事;统筹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