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这个元旦假期,在滨江风光带与城市文体轴交汇处,有了一座环形建筑,吸引市民前去休闲打卡,这是近期建成开放的南京宪法公园。
作为目前全省体量较大的异形清水混凝土建筑,宪法公园项目质朴光滑的立面外墙、别具一格的建筑造型,为河西文体轴线再添一大亮点。
南京宪法公园位于建邺区扬子江大道248号,它与江苏大剧院、南京奥体中心直线贯通,从银杏里到夹江总长度达1400米。这座新的法治文化地标,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寻宪、制宪、修宪、奉宪伟大历史进程。
大体量清水混凝土建筑 2.6万平方米展现“素颜”魅力
施工单位中建八局文旅博览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宪法公园是目前省内规模较大的异形清水混凝土建筑,公园总建筑面积3.13万平方米,其中2.6万平方米运用了清水混凝土,主要用在桥、柱子、架空层顶面和景观墙。
清水混凝土在业界被誉为“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具有质朴隽永的材料特性,历久弥新、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它的美在于不用“浓妆淡抹”去修饰,而是通过高质量的施工工艺对“纯天然”予以最好的诠释。
近距离观看,工程主体呈现质朴的灰色,表面光滑平整。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清水混凝土浇筑后,不再做二次装饰,与宪法庄重恒久的精神相契合,这种工艺也相对环保。
动工到建成仅用一年 852名建设者姓名刻在醒目位置
从太阳宫路走进南京宪法公园,穿过廊道,可以看到一面纪念铭牌,上面刻着”南京宪法公园建设记事”,承担工程建设、浮雕制作、景观绿化、展陈布设、灯光亮化等任务的852名公园建设者的姓名密密麻麻,格外醒目。
铭牌具体细化到工人的姓名、工作职责和家乡籍贯,与建筑有机融合。此外,宪法公园还专门设立了“建设者的足迹”展厅,展示公园建设者风貌,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礼敬劳动者。
南京宪法公园于去年12月4日正式动工,工程结构形式复杂,弧形构件多,工艺繁琐,且项目跨越南京地铁9号线始发站施工段施工难度大。这一年里,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建设者们坚守奋战,仅用了一年便建成开放。
样板先行提高施工效率 近百组试验形成多项成果专利
在施工方面,清水混凝土对工艺的要求比较高。“常规混凝土拼缝之间的工艺要求没有那么精准,清水混凝土施工时,最大的拼缝也不能超过3毫米左右,完成面很光滑,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很高。”现场负责人说,因此,施工前工人要经过严格的培训,直至技艺成熟。
工程所用的混凝土和模板都需“量身定制”,配合比要达到一定程度,施工时通过样板引路,合格后才展开大规模施工。在正式浇筑前,项目团队开展了近百组试块试制,数十次实体样板制作,积累了可贵的施工经验。
清水混凝土也不仅仅是灰色,宪法公园的宣誓墙呈现淡淡的灰粉色,“我们不断地调试颜色,关于配比的试验做了大几十次才达到这种效果。”负责人介绍说。在短短一年建设时间内,宪法公园项目已形成关于清水混凝土的工法、QC成果、实用新型专利4份并得到推广应用。
BIM技术可视化预拼装 一块块弧形铝板打造璀璨幕墙
宪法公园造型形似中国传统灯笼,设置了精致多元的灯光照明系统,按照节日和平常两种模式,夜晚呈现温润清雅的缓慢呼吸动态效果,节假日期间更可渲染满堂红的红灯笼意境,寓意吉祥美好,具有独特的意趣。
建筑圆环形的幕墙由一块块七道横向弧形穿孔铝板饰面制成,每一块板材的造型都不一样,需要提前建模,每一块都单独下料并有编号,施工精准度要求极高。
项目通过BIM技术预拼装查看效果,再到实地拼装,从可视化角度进行建筑、结构交底,有效解决了施工技术难题。幕墙后藏有一圈圈灯带,通过电脑控制,先设计好图案,再预定什么时候亮什么颜色,这就产生了独特的灯光秀效果。
在精细的管理体系和施工流程保障下,宪法公园如期建成,成为了弘扬宪法精神的重要载体、全体市民礼敬宪法的庄严场所。规划设计的10个纪念性与体验性场所,采用数字的隐喻表现宪法元素和纪念标志性事件,宣扬法治文化,使宪法真正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
通讯员 宁建轩 记者 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