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停车更加便利、街巷景观更加靓丽、市民出行更加方便。”12月8日,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南京城管部门民生实事完成情况。记者获悉,今年,南京市城市管理局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狠抓城管民生工作落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管理事业再上新台阶。
持续完善停车资源共享体系
百姓停车更加便利
2022年,按照构建“一网统管、一图总览、一表总计”停车资源共享管理新模式,全市1400余家公共备案停车场(49万多个停车泊位),448家机关事业单位(7400多个共享泊位)和全市范围约8万个道路泊位实时信息均已实现“一网统管”,新增了3.1万余个共享泊位,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增了1.6万余个共享泊位。目前已共享开放了东部战区总医院、浦口中医院为代表的医院、学校、商圈等22个重点区域,充分盘活停车资源存量。坚持在停车资源共享“建、管、融”上持续用劲,开展了“警网融合”“小区融合”、郊(新)区红色旅游停车资源共享等试点工作,创新城管、公安、街道、社区“四维一体”工作机制。
精细抓好背街小巷整治
街巷景观更加靓丽
落实“精管善治”城市管理要求,在保留历史风貌和街巷肌理基础上,注重赓续文脉、与古为新,按照“一街一策”科学设计,突出“洁、净、平、亮、序”五个方面,通过“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进一步改善背街小巷的硬件设施和环境面貌,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和标准化。2022年,完成200条街巷整治提升任务,并重点打造了梅园新村路、小西湖街区、南湖东路二期、汉口路、栖霞老街、民智路等精品特色街巷。其中,小西湖街区将老城保护和改善民生共融共促,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荣获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着力提升厕所服务能力
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2022年,按照“数量达标、分布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标准要求,利用游园绿地等“见缝插针”补建公厕,改造升级老旧厕所,完成60座城乡公厕新改建任务,打造了鼓楼区清凉门大街游园公厕、玄武区仙鹤新天地停车场公厕、建邺区云锦路地铁站公厕、浦口区新拥路公厕等一批颜值高、设备齐、功能优、环境美的精品公厕。注重加强公厕导向系统建设,做到“标志统一、指示清晰、通俗易懂”,方便市民识别和寻找。推进公厕建设管理标准化、精细化,所有环卫公厕24小时开放,每日16小时保洁,打造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鼓励沿街建筑内部厕所对外开放,吸纳142座社会厕所加入“厕所开放联盟”,弥补公厕布局不足,实现设施共享、资源节约。全市公厕布局进一步优化、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深入推进达标小区创建
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注重发挥达标小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垃圾分类省级达标小区建设,以点扩面,营造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2022年计划创建200个省级达标小区,现在已经全部完成。达标小区已建立一类收集点(垃圾分类房)166个、二类收集点(垃圾分类亭)175个、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投放点199个,配备宣传员349名,入户宣传率93.25%,发放宣传单约19万份、开展宣传活动1137次、教育培训723次。各达标小区宣传氛围浓厚,分类设施建设科学,收运体系基本建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3年,市城管局将持续提升工作标准,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继续推进民生实事,整治提升200条背街小巷,创建200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新增1万个停车共享泊位,持续完善全市停车资源共享“一个平台、一张网、一个APP”,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贡献城管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
相关链接>>>
用“绣花功夫”推进小西湖片区街巷管理
小西湖片区地处南京秦淮区夫子庙街道、老城南东部,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新形势下南京市老城保护更新重点示范项目。12月8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改造前,小西湖片区多数房屋年久失修,街巷内乱堆乱放严重,片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缺失。近年来,小西湖片区实施了“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保留原有建筑格局和传统街巷肌理,在改造中实现了华丽的“蝶变”,颜值、品质得到了双提升,焕发出“新活力”。
三分建,七分管,在街区管理上,属地街道夫子庙街道实行多元化、精细化管理,让街巷更靓丽,为夫子庙地区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打卡地。
街道与片区建设方联动共同管理。由夫子庙街道和小西湖片区微更新建设方历保集团共同建立治理联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片区环境治理,实现商业街及周边街巷、居民区共同管理,把环境改善、景观提升、秩序规范等作为管理目标。治理联盟成员单位部门按职责区分,各司其职,在街区范围内依法履行各自的管理职责,同时开展街区内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商业经营、标准化建设等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依托治理联盟统筹管理,巩固片区更新成果。
做实片区日常精细化管理。清扫保洁细致化。针对街区小街巷多、商户密集的特点,协调增减环卫保洁人员,加强清扫作业力度,按照“保洁全时段、交班无空档、责任全覆盖”的要求,重点做好道路支巷等卫生死角保洁,确保环卫作业精细化。市容管理精细化。为营造商业街区周边市容环境整洁有序,城管部门集中对街区出店经营、非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堆放、违规广告、沿街晾晒等现象常态开展整治,同时加大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让商家自觉融入街巷的市容治理。治理联盟根据店铺位置、店面大小等实际情况对每一个商铺划定一块责任区,落实“门前三包”,并实行分级制考核,从而激励商家店铺主动自扫门前雪。依靠指挥调度系统,实现“问题一键下发、整改全程跟进”,让城管执法人员动起来、巡起来,并根据人流量大小合理调配人员在街区保障。
设计打造精细化。小西湖街区在微更新建筑规划阶段已开始融入商业规划理念,沿街外立面商业形象均统筹规划设计,依据城市管理条例和街区特点制定门头、店招和外立面标准化管理导则。街区商户落位后,报审装修方案须符合商业规划,整体和街区文化氛围高度融合,形成符合小西湖街区特有商业调性且不失个性的外立面形象方案。
完善配套设施。为解决小西湖片区基础设施老旧,常年下雨积淹水、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街区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把弱电、强电、雨水管、污水管、自来水管、消防管等市政管线整齐有序地集成地下,建成全国首创历史风貌区微型综合管廊。街区亮化在保持街区原有路灯照明的前提下,采用街巷各点位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商户的室外灯光,组成街区的线性亮化照明,照明时间根据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和街区商业的营业需要,统一设置照明时间,保证了街区夜间通行和展示的需求。街区内部腾出空间建成了干净整洁的公厕,街区周边规划出了机动车泊位、非机动车停放处,有效解决街巷车辆乱停乱放问题,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了街区品质。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