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沿江街道聚焦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在37.04平方公里区域划分而成的社会治理一张网中,以“群众出题、网格找题、机制破题、协力解题”作为工作立足点,不断探索具有沿江特色的网格管理“创新样本”。
治理入“网”融合联动
街道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驱动力,充分整合资源,在全街246个网格的基础上“划格建组”。配齐网格员、社区民警、综合执法队员、楼栋信息员、小区物业、志愿者等力量,完善街道、社区、网格工作组三级运行机制,变条块分治为网格集成、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沉,变“单打独斗”为“组团战斗”,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服务零距离的治理目标。
随着街道网格工作组的深入推进,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解决政务热线诉求为切入点,将政务热线事项逐步分批次下沉至社区,社区承接工单量由7%增至80%,进一步发挥网格组团主体责任,联动多方治理力量,促进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真正将网格工作组打造成为发现风险的第一感知触角,化解矛盾的第一前沿阵地,便民利民的第一服务窗口。
数据入“云”赋能增效
从“拼脚力”到“拼脑力”,指挥调度平台系统的智慧加持正逐渐为一线“铁脚板”们减负增能。今年以来,街道联合擎天科技公司在“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基础上自主研发了沿江街道360全要素指挥调度平台,初步实现 “一屏统观、一网统管”的平台应用效果。全域主次干道、重点路段场景实时“在线”,调度中心人员发现情况及时呼叫处置,网格员巡查轨迹一览无余。系统搭建“双向驱动”机制,依托政务热线“自上而下”推送问题,网格工作组“自下而上”发现问题,形成双向处置、闭环办理工作模式,把80%以上问题解决在“格”内。
润江社区的朱阿姨退休后热情不减,成为了街道350名网格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也是社区网格工作组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手机开通了问题报送权限后,朱阿姨在小区巡查时看的更细了,也更乐意把左邻右舍的建议通过手机端报送上传。智慧赋能唤醒了“沉默的大多数”,也激活了社区更多的中坚力量成为多元共治的主体。“小区环境好了,邻里矛盾少了,我们生活的也就更舒心了。”谈到社区治理,朱阿姨这样说。
如何把线上众人议事的热度,引流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温度?海量信息有条不紊流转的背后是平台智能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的 “接单”。手机前端居民热议的问题随即被平台抓取,形成社情民意数据库,成为治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线上不断优化升级,线下持续融合深耕,是沿江街道社会治理的实践尝试,也是“治理”向“智理”的发展跨越。
服务入“心”乐享生活
街道搭建平台,社区充分参与,已开展了十余场的“热线进小区 一网解民忧”活动真正实现了“疏堵结合、多管齐下”。从“看不见、摸不着”到“面对面、心贴心”,服务的升级进一步搭建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平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事项,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让热线降温,促服务升温。
外面是阴冷绵密的小雨,在天润城十四街区的爱成长亲子阅读馆里却是不一样的温暖景象。负责人姜小华主动提供场地供辖区困难儿童在阅读馆里做作业、看书,百润社区网格员牵线搭桥,组织热心志愿者成立志愿服务队,解决困难家庭孩子的周末看护问题。
分布在沿江街道各小区、道路、地铁口附近,集成事项代办、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格工作站已成为沿江居民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的“打卡地”,构建以点带面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各社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入驻网格阵地,以“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帮扶辖区弱势群体,心系民生冷暖,积极促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双向提升。
通讯员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