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南京火车站前临玄武湖、后枕小红山、远眺紫金山,景观环境优美,是中国唯一临湖依山的火车站。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了南京这座城市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南京站及其周边环境也被赋予特殊的意义,通过此次设计改造提升,为最美火车站递出崭新的名片。
加强品牌创建,全力提升“窗口”品牌形象
步步皆景,山水相依,出站便有风光旖旎的湖光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是南京火车站独有的风貌。南京站南广场站房平台(上中下三层)自2005年随着火车站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由于使用频率高、线路等设施老化严重、加上部分功能布局设计不合理,存在二层平台车流秩序混乱、一层平台吊顶坠落、线路老化、负一层出租车道及附属用房多处漏水且设施损坏严重等问题,不仅给行人、车辆出行带来很大不便,而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南京城市窗口形象。
为重塑最美火车站目标,提升城市窗口品牌形象,提高旅客、市民出行体验舒适度,于2019年7月启动南京站南广场站房平台空间整治项目前期申报工作,并于2019年12月取得市建委立项批复。“该项目不仅被列入2020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同时也被列入玄武区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
设计蓝图从现代化高度、人性化温度,人文化深度等多维度出发,将三层分别打造为“话别金陵”、“城市之窗”、“归家温暖”富有意义的站前平台,突出南京站作为金陵盛景的城市客厅形象。
促进文旅融合,助力提升“窗口”软实力
推行“车站+景区”、“车站+文创”等植入、融合,积极整合文旅商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商贸精品,提升“窗口”软实力。
南京站南广场站房上层平台作为南京站的高点,本应是欣赏湖景最好的观景台。但由于是送客平台,又与城市高架道路连接,车辆繁多、即停即走,人员不得长时间逗留。此次改造,上层平台重新梳理交通组织,翻新人行道,补充休闲座椅,降温喷雾等人性化设施。并采用城市织锦的概念对高架侧板进行了城市形象提升,同时将高隐患的中央停车区更改为城市绿化景观,“车站+景区”的融合,为原本嘈杂的站台增添了一份舒适。
中层站房是作为售票大厅、广场集散,是与车站广场、玄武湖——公交场站——地铁站——机场大巴联系连接的平台空间,此次设计对中层平台进行功能分区,通过铺地及城市家具的软性划分,区分出休息区及流线区。并结合部分消极空间预留展示区,化消极为积极,打造丰富的空间节点。
下层平台作为旅客等候出租车及私家车的上车平台,通过墙面文化元素的植入,将“车站+文创”融合,为原本单调的候车空间注入金陵文化元素。结合南京历史文化特色,打造主题文化墙,候车区近人区域通过印花彩釉玻璃进行设置,更显细腻。行车区背景墙通过穿孔金属板孔隙变化形成图案进行展示,历久弥新,让游子在回到南京就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推进民生建设,着力提升“窗口”幸福感
擦亮“文明”窗口,为最美火车站“景上添花”,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公厕既涉及公众利益,又关乎现代城市文明,小小的厕所,反映的是社会“大民生”,折射的是城市“大形象”。公厕的环境与美观更能为一个地区美观加分。继南京站南广场公厕改造建成后,南京站北广场西公厕及负一层转换大厅公厕也进行了更容换貌,并已于10月19日投入使用,新改造的公厕由原来的二类公厕变为一类公厕,增设母婴室、更衣室、智能化系统等设备,并增设管理间、工具间等为公厕管养工作提供便利。同时,将原来的第三卫生间升级为无障碍卫生间,相关扶手及紧急呼叫按钮供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使用,方便了不同市民旅客的需求。
用文化与景观赋能“城市窗口”,将江南文化、自然风光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南京站地区公共空间,为南京城市窗口品牌建设增光添彩。随着环玄武湖周边地区环境的持续提升,这里必将会成为南京最靓丽的窗口地区,外来游客来宁的打卡之地,更将会是经济活力最蓬勃的地方。
由于工程围挡施工,将对南京站南广场二层送站平台及周边交通出行将造成一定影响,在次提示各位市民请按照现场交通组织和交通标识指引有序通行。
通讯员 玄宣(供图)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