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年来,江苏省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一直秉承“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生态环境领域的监督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坚持用人大的力量守护生态,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探索人大助力生态治理的“灌云新实践”,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灌云”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注生态环境,助力杨絮治理,换发监督“新效能”
要不断满足全县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就必须要打好杨絮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往灌云县每年4-6月份,城乡就会出现“杨絮飞雪”的现象。杨絮纷飞不仅造成空气污染,危害市民健康,还极易引发火灾,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社会反映十分强烈。从2017年开始,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就把杨絮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本届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的重点,以一督一届的“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杨絮污染防治。
首先是强化顶层设计。2017年灌云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快杨絮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定》。这充分彰显了灌云县常委会坚决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生态环境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重要指导、监督和推动作用。其次是加强专题视察。为了让《决定》落地有声,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实行县镇两级人大联动监督,每年县镇两级人大都会组织对杨絮污染防治的专题视察,推动县镇两级政府制定出台杨絮污染防治的具体实施方案。在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的常态化监督下,县镇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开展全面治理,杨絮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最后是加强跟踪问效。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对《决定》落实情况持续跟踪监督,每年都会召开督办会听取县政府杨絮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汇报,进一步推动了杨絮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一系列的监督“组合拳”下,春夏之交的“杨絮飞雪”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回应群众关切,维护饮水安全,注入监督“新活力”
一方晴天,一潭碧水,这是宜居生态的底线。为了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饮水安全”,实现“美丽灌云”的美好愿景,灌云县人大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通过专题视察、执法检查、召开约见会等方式,不断注入监督“新活力”,多措并举维护饮水安全。
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直击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开展专题视察,并一针见血地提出视察意见: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水资源管理协调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其次是精选监督议题,直面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并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关建议: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加快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全面排查和整治重要水体入河排污口。最后是创新监督方式,针对群众反应强烈的自来水水质问题,首次召开约见会,并因地制宜地提出建议:提高重视,保障全县饮用水安全;多措并举,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科学规划,完善备用水源地功能。
紧扣产业转型,推动旅游发展,增强监督“新实效”
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灌云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的重中之重,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为主线,打造“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旅游品牌。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党委这项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对全县旅游业发展进行调研、督办、评议,不断增强监督“新实效”,力求让山更绿花更艳村更美,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良的生态环境。
首先是开展专题调研。为全面了解全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态势,灌云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对全县旅游景区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工作要求,推动了景区建设加速推进。其次是通过会议决议。2019年初,灌云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审议了部分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全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关于加大投入,推动全县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关于持续加大伊芦山景区建设和投入”等议案,综合形成了《关于全面推进全县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议》,并全票通过了会议表决,这标志着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强的法治保障。最后是进行跟踪监督。通过表决政府贯彻落实《决议》情况报告、“主任接待日”聚焦旅游发展主题等方式,对《决议》进行持续跟踪监督,进一步推进了全县旅游产业的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切实把县委坚持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县人民群众的共同行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切实回应人民关切,努力让全县人民都能呼吸清新的空气、喝干净放心的水、享优良的生态环境。”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汪辉表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美丽画卷将是灌云的生态愿景。(张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