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淮安本土文学亮点多
2022-09-13 21:4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冯圆芳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记者 冯圆芳)9月11日,备受瞩目的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在淮安市淮安区颁奖,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蒋韵《你好,安娜》、王晋康《宇宙晶卵》、胡学文《有生》、张平《生死守护》,和于兆文《大胡庄·1941》、魏嘉陵《特别党产》两部淮安籍作家作品,共计7部长篇小说获奖。

  “吴奖”于2016年设立,是由淮安市淮安区主办,《人民文学》杂志社、江苏省作协提供学术支持的全国性文学奖项,迄今共产生了20部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获奖作品。三届以来,“吴奖”的地域特色持续彰显,影响力、公信力逐渐扩大,成为“刊地合作”的成功实践,对区县如何办好文学奖、如何以奖项为契机促进当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茅奖”“鲁奖”等“顶流”之外的文学奖有何意义?“吴奖”的特色、定位是什么,如何与其他大奖“错位竞争”?如何彰显地域特色、服务地方发展?对这个以吴承恩命名的年轻的文学奖项,外界满怀好奇。

  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参与了历届“吴奖”的评选,他告诉记者,“丰富多元的文学奖项,会促进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文学生态的良性循环。从这个角度来看,多一些文学奖是件好事。”比如,一些专为青年作家、女性作家、科幻文学等细分领域设立的文学奖,就通过稳定的评奖传统很好地促进了“分众”文学的发展。“‘吴奖’走的是另外一套思路,它根据文学创作的最新变化,来不断调整奖项设置和评奖标准,这一届就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暂不评翻译奖;又大胆地把奖项给了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宇宙晶卵》。‘吴奖’的定位是,既坚守文学品位、文学质地,又能向前走一步、追踪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在两年一次的评选中呈现文学在这段时期内的新风向、新收获。如果隔几年后回过头看,发现‘吴奖’评出来的作品仍是立得住的,那就说明这个奖是好的、眼光是准的。”汪政说。

  在奖项设置上,“吴奖”采用“5+2”模式,即5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优秀作品,2部淮安籍本土作家的作品。一如汪政所言,这两席珍贵的获奖资格给予当地作家以跻身全国性文学奖项的重要舞台,使他们能够在更高视野下看待、提升自己的创作,充分激发他们参与中国文学经典化进程的动力。

  其中,这5部全国级作品又有“常规”和“特殊”之区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告诉记者:“5部作品中会有一两部不那么‘传统’的,既有强烈自觉的现实回应,又有飞扬的想象力,特别契合吴承恩文学精神的作品,比如第一届评出的曹文轩《蜻蜓眼》、第二届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还有这一届的王晋康《宇宙晶卵》。希望‘吴奖’既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寻找最优之作,也以宽厚广博、兼收并蓄的精神,将一批大家视野之外的优秀作品收入囊中。”

  如何评价一个文学奖办得好不好?汪政表示,不妨看看这个奖有没有“内驱”和“外需”,也就是:主办方愿不愿意持续性地、充满热忱地耕耘一个奖项,作家们又是否对它充满渴望、把摘得此奖作为重要的写作荣誉。从这样的标准来看,如今的“吴奖”已经峥嵘初露。

  

标签:文学奖;奖项;文学奖项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