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印记:阿翔陪我看青云
2020-05-18 15:05:00  
1
听新闻

在汉语里,“青云”二字很有高大上的气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因素,中国大陆的川、陕、鲁、赣、苏等省都有青云这个地名。本文将要说的青云是江苏苏州吴江区的一个镇。

标题所指的阿翔姓张,青云人,生在青云,长在青云,根在青云。三十多年前,阿翔与我一起在高中母校盛泽中学读高复班,彼此成了很好的兄弟,几十年未变。

今年春节假期,在阿翔陪同下,我去了一趟老家的桃源镇,回来后写了一篇《说说桃源》,阿翔阅后对我说,既已写了铜罗(见本公号2018年10月6日图文)和桃源,就不要漏掉青云了,毕竟,铜青桃已是一个整体。

阿翔说的在理,一个月前的国庆长假,趁都在老家探亲之际,我与阿翔相约去青云溜达了一圈。因杂事缠身,直到今天才将图文整理出来。

上点年纪的吴江人都知道,盛泽与青云虽同处吴江县域,早年却隔着三四个乡镇,交通闭塞的年代,两地百姓交往甚少,彼此了解不多(上图为盛泽一景,摘自网络)。就我而言,当时对青云的印象差不多来自乡间偶遇的商贩——

大集体时代的盛泽农村,资本主义尾巴割得比较彻底,贫下中农生活清苦,平时很少上街,平日所需的生活用品多从走村串户的小商小贩那里购买, 买得最多的是大头菜、萝卜干之类的家常小菜,这类农副产品多半产自于浙江桐乡及本县西横头乡镇,包括青云。

从高德地图上可以看到,青云地处苏州吴江西南,距原先的县城松陵50公里,却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接壤,是真正的吴头越尾。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资料显示,青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乡,1992年撤乡设镇,2003年与另一个相邻的乡镇铜罗一起并入桃源镇。这当然只是青云的当代史。而据我所知,青云还是很有历史的,只是一时无从考证。

考证是费时耗力的。有一点无需考证,那就是阿翔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文艺范,此回陪我到青云,他最想让我看的是青云尚存的古迹,因为古迹里有诗和远方。

白溪御龙桥,位于青云镇西北,单拱石桥。桥碑介绍,白溪御龙桥也叫白带桥,初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 (1548),现存桥身为民国十一年(1922)重修,桥长18.8米,高5.4米,中宽2.6米,跨度8.7米。阿翔特别提醒我,白溪御龙桥的桥身上镌刻着的两副对联,南联:冰鉴一奁秋水影,渔歌两岸夕阳村;北联:北望洞庭山农如翠,东临笠泽水到渠成。

撇下北联不说,姑择南联释之:“冰鉴”,月亮也;“奁”,为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此处象征月亮;“秋水”,喻为镜面;“渔歌两岸”,状青云渔业丰收之景。整副对联颇具诗情画意:秋水平静,圆月初照,夕阳的余晖里,伴随阵阵悠扬悦耳的渔歌,鱼虾满舱的轻舟荡着金波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驶向袅袅炊烟里的村宅……这不就是诗和远方吗?

老桥有对联,老桥有诗意,但老桥已老去,老到已残缺,老到已卸却通行功能,当然不是不能再走——早些年,镇上在老桥侧旁新建一座水泥平桥,人来车往,十分方便,老桥由此成了摆设。摆设自有摆设的理由,毕竟有人希望一直摆设着,比如阿翔,比如我。

我只是看看热闹而已,阿翔不同,阿翔对老桥是有感情的。他说,当年从乡下进镇,每回都要走桥,穿过桥,就是街上了。所谓的街,原本只是一条并不宽敞的小巷而已,盖因起于白溪御龙桥,就被人叫做御龙街。

下了石桥,只见御龙街西首两侧有不少老房子,错落着排列,不张扬,不矫揉。稍稍前行几步,阿翔突然兴奋地喊了起来:“还在!居然还在!一点没变!”

那是一座老式平房,门头有点别致,矮矮的,圆圆的,那副旧式模样,让我想到影视剧里地下人员的接头地方。门牌号显示,这里是御龙街12号。阿翔说,这里原本就是一家理发店,几十年过去,居然还是理发店。

侧身进门,发现店里的理发椅都是上世纪中后期传下来的。交谈中得知,店主姓倪,其父早年是这间集体所有制理发店的理发师,他年轻时随父来此当学徒,出师后留店工作。后来,理发店转制,其他人或退休,或转行,最后就剩下他带着老婆支撑门面。他说,理发赚钱不多,但还安逸。

阿翔告诉我,理发店向西,原来有一家杂货店和一家大饼油条店,如今都搬走了;理发店往东,原本延伸着窄小的御龙街,如今小街改道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人流量的不断提升,原来的御龙街显得狭小拥挤,政府在小街北侧背后另辟新路,把一条御龙街修筑得像模像样。

我无缘领略新御龙街鼎盛时的风采,但现有的格局与留存依然显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这排建筑原来是青云镇的百货商场,阿翔告诉我,当年这里时常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习惯了农耕文明的老百姓,生活一旦进入现代化,原本陌生的洋玩意变得十分吃香,五金交化商场就应运而生。而经历了一段时间无可替代的辉煌以后,如今,这里也已四分五裂,仅有几个门面在苦苦支撑。

因为乡镇的合并,更因为体制的改革与时代的变迁,青云原先镇级建制的服务功能渐渐转移或萎缩,这家农业银行人去楼空,关闭已久的大门和旧态毕现的外墙再也引不起路人的关注。

但那些至今依旧清晰可辨的图文标识诉说着大楼曾经的骄傲。存钱,汇款,贷款,炒股,可想而知,当年这里的一举一动牵动过多少人的神经!阿翔感叹,当年经商初期,能贷上千儿八百就要谢天谢地谢政府了。

如今,青云镇被兼并了,小镇上的人们照样要过日子,好在这里从来不缺勤劳又聪明的人。溜达间邂逅一位杂货店老板,姓杨,年轻时曾做过民办教师,也曾有过不少梦想,更多的是坎坷与挫折,但老杨依然乐观大度,他感叹,现在生意不好做,不过总能撑下去的。

为了挣钱,老杨不断进货出货,店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见我好奇,他不厌其烦地介绍他的货源:竹器是浙江安吉的产品,铁锅是湖州铸造的,渔网则从开弦弓进,而手上正在安装的铁搭是有人向他订购的。他说,这些东西城里人不用,但农村有人用,有需求就有市场,市场在就饿不死人,只要不怕苦。

小镇人就是这样朴实。在青云,朴实处处可见,比如,在农贸市场,地摊上的蔬菜总是被收拾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按理说,净菜价格会贵一些,但问了几个菜摊,几乎所有品种的价格都比南京低,而且不是便宜一点点。

白白嫩嫩的茭白,每斤只卖2.5元,而南京,动辄8、9元,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只不过南京人称它为“茭瓜”罢了。问题来了,以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比,我没觉得南京一定高于青云。

价格落差这么大,城里人只有羡慕的份了。羡慕不止于蔬菜,这家夹杂在一排杂货店里的阿三糕团店生产的青团子,不仅口味正宗,价格更亲民到让人意外。

这么多又大又圆青青亮亮的糯米团子展示在眼前,我想,一般人不能不动心啊。一看价目表,每个两元!

顾不得血糖高的禁忌,喊来老板阿三。阿三竟然不卖,说他店里的糕点都是客人订购的。总不能就这样空手而归,我只好告诉他自己从外地来,难得见到如此正宗的青团子。阿三被我说动了,让我带了十个。

心满意足后,更醉心于看风景,而一旦留心,处处是风景。看!城里人现在不大使用的杆秤在这里随处可见,估计,卖方习惯了,买方也能接受。

再看这里,摆个小摊,炸点臭豆腐,小本经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来现去,清晰明了,弄个手机,扫来扫去,未必都乐意。

习惯这玩意还真不好说,就像这里的铁锅羊肉,明灶亮厨,闻香识货,想买就买,取舍方便。记忆中,这幅情景在临近的桃源与铜罗也能见到,老百姓把这种羊肉统称为“桃源羊肉”。要论谁是原创,恐怕很难厘清,好在如今三镇合为一镇,都称桃源了。

桃源羊肉选地产青壮年湖羊肉,将其切成方块,瘦肥相间,层层叠加,先用旺火煮开,并先后投放八角、桂皮、老姜、红枣、黄酒、酱油、红糖等多种佐料,再改文火焖数小时,开锅撒上姜、蒜、辣椒末。成品的桃源羊肉色泽酱红,肉质细嫩,香味四溢,口感鲜、甜、微辣。因为特色鲜明,桃源羊肉在苏杭一带名气不小,中央电视台7套《每日农经》栏目还推介过。

头一开就刹不住。不是我话多,实在是青云可供说道的话题太多太多,我想知道的也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青云镇为什么叫天亮浜?青云中学为什么能长盛不衰?作为社区的青云镇三十年后会是一个怎样的呈现?再进一步,其他被合并的乡镇今后会是一个怎样的走势?

青云,留给我、留给阿翔、留给朋友们见识与思考的机会不少呢。

再见!青云!

标签:青云;理发店;羊肉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