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印记:说说桃源
一位久居南京的吴江人之江南印象
2020-05-12 13:53:00  作者:顾永林  
1
听新闻

(一)缘起

去年国庆长假,趁回老家度假去了一个小镇,并写了一篇题为《铜罗古镇一瞥》的感想,推送于2018年10月6日个人的微信号上。

铜罗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南,其西连接青云镇,青云镇之南则是桃源镇,当地人习惯将三镇合起来称“铜青桃”。三镇中,原本铜罗的影响较大一些,而如今,铜罗已和青云一起并入桃源,成为桃源镇的一个社区。

本人自幼生长在乡下,家中一向贫困,再加交通不便,去过的地方很少,成年以后,随着出行条件改善,远远近近地走了一些地方,近些年还偶尔写点游记之类的文字,多是浮光掠影,流于浅陋。即便如此,读了我的《铜罗一瞥》后,在南京的几位桃源籍兄弟还是嘱我“写写桃源呢”!(上图摄于桃源镇区)

作为业余的写作爱好者,与不少朋友一样,我也是在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时才动笔的,尤其微信文章,更是兴之所至,而命题作文,不免有些勉强。不过,铜罗之外,若能写点关于桃源的文字,互为照应,倒也不错。如此想来,倒有了尝试的念头,所幸,搜肠刮肚间,脑子里还存着一些关于桃源的旧时记忆。

相关资料显示,桃源历史文化悠久,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就发掘于该镇的广福村。早年的桃源,四面环水,芦苇纵生,野鸭出没,一片荒凉,人称野鸭滩,亦名野峡滩;元末,兵部郎戴敬本受委派出任平江路(今苏州)同知,义军领袖张士诚占据苏州城后,戴敬本弃官避走他乡,隐居于野峡滩,并在此建房置业,繁衍子孙,此地遂成戴家浜;戴公本就识文断字,闲暇之余,免不了舞文弄墨,曾留下"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绝妙诗句,后人据此又称戴家浜为桃源。(上图摄于桃源荒天池)

今天已经记不起第一次去桃源的具体日子了,但以我偏于保守的个性,应该是在1982年暑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那一年,经过高复班的再次回炉,我终于考上了大学,总分在全县排名靠前。而暑假前夕,我与家住青云的一位叫阿翔的同学结下了兄弟般的同学情,二人相约暑假去他家汇合,然后一起出游。(上图为读高中时的阿翔与我)

那个时候,农村交通十分不便,从盛泽去青云,通常采取水路交替方式,向西穿行坛丘、南麻,再折向南经铜罗,这条线路民间俗称抄近路,所谓的近路,也不下三十公里,中间换乘多,步行多,耗时多。若想走陆路,就先北上平望,再转向西行,穿过梅堰,行至震泽,复又折向南行,经南麻、铜罗,匡算下来,通行距离不会低于四十公里。而我,当年就算有班车,也是舍不得花钱坐车的,好在,那个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一辆长征牌28大杠,更好在,那个时候年轻体壮,最不缺的就是力气。

(二)往昔

阿翔家在青云公社的水家港村,水家港村离青云的行政和经济中心天亮浜有点距离,倒是离桃源的镇头戴家浜不远,村里人家碰着事情需要上街,一般都去戴家浜,平常来了客人,若想出去转转,多半也是去戴家浜逛逛,谁也不觉得突兀,谁也不觉得寒碜。我去阿翔家的当天下午,他先是带我去村子周边溜了一圈,然后就去了戴家浜,也就是外人所说的桃源镇。(上图摄于桃源镇郊)

江浙接壤一带的朋友都知道,盛泽镇南边有个王江泾,王江泾属于浙江嘉兴,但盛泽人常去,今天想来,除了距离近,还有另一个原因:计划经济年代,两省的不少政策往往略有差异,生产和生活物资交易中时常出现价差,这就使得两地经济交往有了更多的动力——贫穷让老百姓学会了精打细算,况且,这里的民间早有经商意识,史书上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萌芽于这一带。(上图为王江泾的长虹桥,由本人摄于三十年前)

原本,王江泾这个码头不算小,只可惜清末时被太平军严重毁坏,到后来,镇上仅有一条百来米长的商业街,窄窄的,旧旧的,不进店买卖,几分钟即可走完。其实在江南,类似的小镇并不少见,当年桃源镇的商贸中心也只有两排低矮的门面,相向排列于桃源河北侧不足百米的一个区段,中间生成一条并不宽敞的小街。如今,临河一侧门面早已拆除,砌上了栏杆种上了行道树,另一侧门面(上图右)则退后几尺,重建商铺。随着商业网点的日渐扩充与分散,原本的老街没有了往日的逼仄与喧嚣,却也不见了往日的生机和人气。

老街只在回忆里。随时代变迁而物是人非的还有镇西的老粮库。人民公社年代,我国产粮地区多以公社(乡镇)为单位建有粮库,粮库的一端连接着神圣的国家,连接着阶级兄弟,另一端连接着各个生产队,连接通着每一位农民群众的心——那个年代,农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稻麦油菜大多需要交公,余留的部分才分给村民(那个时候叫社员),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农家总要缺粮少食,不得不向亲戚邻居借米度日,反正年少时,我家就常面临断粮借米的窘迫。

与江南地区许多乡镇一样,为了运输的便利,桃源的粮库也是依水而建。如今,粮食早已面向市场,不再由国家统购统销,各地原先的粮库要么空置荒废,要么改造他用,桃源粮库也已门庭冷落。不仅如此,粮库枕着的那条桃源河也在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功能——过去很多年代,桃源河是当地百姓的命根子,吃水之外,外出远行、商贸货运多依仗着桃源河,而如今,随着效率意识的提升,水乡百姓的出行习惯及货运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桃源河淡化了交通功能,桥边树着的牌子上清晰地告诉人们,眼下的桃源河航道已是自然河道,流走的是水,流不走的是记忆。

除了阿翔,桃源还有另一位好朋友裘生马(前排左)。裘生马与我同龄,因幼年时上学迟,比我低了一届。1980年,裘生马从桃源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盛泽中学就读高中,与我同校。三年后,裘生马同样被南师大录取,再次与我同校。记得当年,我们这一届的初高中还都是两年制,而裘生马正好赶上学制调整,他的中学因而读了六年,这让他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对他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1987年腊月,几位平时亲近的同学来我家做客,与裘生马同来的还有另一位毕业于南师大的桃源籍同学沈银坤(前排右)。

裘生马的老家在桃源公社新桥大队第八生产队。印象中,从戴家浜骑车过去,要绕过几块水田,穿过几处旱地,最后在一大片桑树地后才找到他的家。一路上,几乎所有的乡间小道都是泥路,都是因为走得多了踩出来的。记得那个时候刚接触鲁迅关于路的名言,这一趟正好作了验证,见到面时我就跟生马说,要是拍抗日战争的影片,这里不用搭布景。拿今天的话说,裘生马老家的环境绝对是原生态的。(上图于二十多年拍摄于桃源农村某地)

裘生马大学毕业后回到吴江任教,并先后担任平望中学、盛泽中学、吴江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和吴江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或许因为个人志趣相投,或许因为工作性质接近,我与生马也成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好兄弟,虽然一个在老家,一个在南京,但每年都要聚上几回。二十来年前的某一天,央视著名主持人陈铎因拍摄《话说运河》到吴江高级中学参观,当天我与裘生马(右3)等朋友正好一起拜会高级中学校长王剑荣(中),遂留下这合影。那个时候,大家还都年富力强。

(三)今朝

三十多年前首访以后,我再没有去过桃源。好在信息时代不缺信息,更何况,桃源也在我的家乡范围里,尽管这多少有点自作多情。我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印象:相较盛泽人,桃源人更能吃苦,无论种水稻、种蔬菜,还是做童装、开桶厂,无论去杭州、闯上海,还是流动卖木梳、摆摊卖服装,桃源人的身影处处可见。我的脑海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当盛泽经济风生水起的时候,桃源工业也很强劲,那里的纺织服装名气挺响,还出过不少名人,比如现在的东方恒信资本控股集团董事长蒋学明,当年就是桃源源响当当的企业家,民间曾传言,他独自操作了一支股票,赚得盆满笨满。

我的印象在桃源现任党委书记沈建兴那里得到了验证——今年春节,经吴江区里一位朋友牵线,在户口依然在桃源的阿翔同学陪伴同下,我专程去桃源拜访这位桃源领导。

沈建兴出生于1973年,1995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先是去了广州的高露洁,不久听说家乡党政机关需要年轻人,他就回到吴江,先后在市委办公室、开发区党政办和平望镇任职,2009年去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一年,结束后回吴江,在多个岗位任职,2017年,从区商务局长任上调桃源任现职。

沈建兴说,他到任时,桃源经济在吴江八个乡镇中排名垫底,全镇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不到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镇内170多家木地板企业全年交税只有1400多万,不少企业纳税额度不足十万,这给他很大压力。“不能再这样了!”这是他给自己的提醒。为此,这两年,他带领桃源人急起直追,收效明显。当地某媒体报道显示,去年桃源全镇财政公共一般预算收入较前年增长25%,增幅位列全吴江区之首。

沈建兴无疑是能干又肯干的干部,但就算有三头六臂,一个人的能量也是有限的。为此,他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从“远见卓识、真才实学、踏实肯干”三方面着手,培养、锻炼、考核干部,他还在全镇上下掀起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并围绕大解放的方向与路径,确立了全镇干部“四要四不要”的履职原则:要只争朝夕,不要虚度光阴;要奋发有为,不要碌碌无为;要勇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放长眼光,不要急功近利。

新视野决定了发展的新格局。商务局长出生的沈建兴,深知招商的重点与要点,这两年,步步高集团投资的酷客酒业项目和互联网产业园项目、丹宇美差别化纤维项目、小黄蜂智能机器人总部型项目、桃源精密制造产业园、衣之道智能服饰产业园、融创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等优质项目陆续进驻桃源,为桃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注入了全新动能,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由步步高企业投资的“酷客酒业”将桃源黄酒与宁夏葡萄酒、日本清酒融合起来,开发拓展、提档升级,颠覆性地推出三款特殊口味的KOOK(酷客)新品酒,初试之下,市场大开,供不应求,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突破思维局限,谋求高质量发展,沈建兴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为此,桃源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城镇建设、环境治理、生态文旅产业培育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列强有力的举措,试图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桃源打造成经济实力、环境魅力俱佳的水乡森林小镇。

我的眼里,沈建兴是典型的理工男,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善于研究,做事专注。见我对桃源颇有兴趣,他打开桌上电脑,一一解读镇上的计划与设想,听得我这位离老家多年的“叫名头”城里人热血沸腾,振奋之下很想在我的笔端逐项展示桃源的蓝图,但沈建兴显然不希望大张旗鼓地吆喝,毕竟,很多愿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呢,也不想把此文写成通讯报道,所以,就此搁笔。祝愿桃源越来越好,也相信桃源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文定稿于2019年3月9号)

标签:缘起;粮库;桃源镇
责编: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