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大屯之十二|自行车杂忆
2025-05-10 14: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刘建平  
1
听新闻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到古稀年龄。刚欢度癸卯春节,我自感老眼昏花,不宜再玩电动的车辆了,就“自觉”地把家中一辆电动代步车和一辆电动助力车处理完毕。我和老伴说好,短途出行靠自行车,远些的坐公交或地铁,遇到急事就“打的”。为此,我家在原有一辆旧自行车的基础上专门添置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我和老伴一人一辆。

  说实在的,我和自行车有着很深的渊源。

  9岁那年,我就学会骑自行车了。那时的马路都是由小碎石铺成,骑在上面,颠簸不已,整个人摇摇晃晃的。对面的大人们见了都躲避着,生怕撞在一起。我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照样我行我素,“勇往直前”。就这样练出了过硬车技。到了12岁那年,我居然敢从县城骑车直驱苏州城内买学习用品,来回有三四十多里路呢。

  真正和自行车打交道是从1973年7月后,当时,我在大屯煤矿工程指挥部下属的姚桥矿保卫组工作,我们矿区属于上海市管辖。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既是家庭的奢侈品和贵重物,而且还是必需品,上下班和购物驮物一天也不可缺少它。一辆上海生产的“永久”牌或“凤凰”牌价值150元,还须凭票才能购买。那时一般工人的月工资40至50元左右,一个单身汉要省吃俭用几年才具备条件购车,更何况还有老婆小孩一大家子呢。可小偷们却毫不留情,贼眼溜溜地专门盯在自行车上动手,每个月总要发生几起盗窃自行车案。可以想象,一个矿工如自行车被盗,其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有多大。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某矿工在刚买到手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车被盗报案时,说着说着就痛哭流涕起来,他说道,自己这张自行车票是班里的工友们让给他的,主要是他年纪较大了才娶媳妇成了家,这张自行车票就像彩礼似的。直听得我们心里酸酸的。保卫组人少事多,为侦破这类案件往往疲于奔命,而效果则不如人意。因煤矿四周都是农村,销赃非常容易,而查证却十分艰难。如果是村民进矿偷自行车一般很难排查,几乎成了无头案。

  有两桩案件,我至今“耿耿于怀”。一桩是几经内查外调,我终于掌握到附近某村民进矿盗窃自行车的重大线索,当我郑重其事地找了生产大队治保主任请他协助破案时,却被走漏消息,嫌疑人连夜出走,不知去向。我不死心,又通过当地公安员请求协助,也不“给力”,结果只好不了了之,对此我很是遗憾了一阵子。另一桩是某矿工是个赌徒,为还赌债铤而走险,连续撬窃了三辆自行车。当案件侦破后遇到啼笑皆非的情景:该矿工将撬窃来的自行车销赃得款后,在赌桌上输个精光,赃车是在农村集市销掉难以追回赃物,该矿工是个“脱底棺材”,难以退赔;被窃自行车的矿工的损失亦难以弥补。尤其是矿工在自行车被盗后,又是报案,又是指认案发现场,又是书写相关材料,又是签名盖章等等,不一而足,不胜其烦,到头来鸭吃砻糠空喜欢,一点好处也没有,对办案人员很有意见;而办案人员辛辛苦苦侦破案件,却遭受指责,更是有苦说不出。虽然作案者最后受到刑事追究,但我总觉得案件办得不对劲、不漂亮、不圆满。

  1982年的上半年,我有幸赴上海市公安学校参加专业培训一个学期。在此期间,我除了专心学习外,还虚心求教富有办案经验的老公安。记得学员中有位卢湾区的派出所长,很喜欢在学习间隙讲讲侦查破案的经验,我就站在边上静静地聆听着,觉得很受启发。经过认真学习和深刻反思,我接受了打防结合的理念,摒弃了单纯破案的观念。当年底,矿区公安处成立,我是首任侦察科长。在侦查形形色色案件的同时,我开始注重基础建设。考虑到矿区内自行车被盗案件频发高发,我们来个双管齐下,一手抓侦破,一手抓防范。由于案发被控制住了,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记得有一年,我们连续破获了几起盗窃自行车的团伙案件,收缴了数十辆赃车。有的赃车被作案分子藏匿在农村的麦垛和芦苇地间,有的沉没在微山湖里(我矿区紧靠湖边),有的远销外地,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其间,有两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是我们破获了一桩撬窃自行车的案件,作案者是家住当地农村的工人,他将撬坏的自行车锁和一根撬棒,在作案后丢进一条两岸长满芦苇的河里。为了获取证据,我们带着他来到河边,怕他下河打捞发生意外,我们同去的四个人一起下河,在河里摸索好一阵,才找到自行车锁和撬棒。那时是春夏之交,水温还是凉凉的。还有一次是作案者将盗窃的自行车藏匿在微山湖边的二级坝里,我专门安排开了一辆消防车到现场,由于消防车上各种工具齐全,我们用带倒钩的竹竿将自行车打捞上来,又穿上防水的裤靴摸到撬窃所用的螺丝刀。总之,我们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提取赃物,并积极做好作案分子的退赔事宜,尽可能做到破了案,使犯罪分子受到惩处的同时,让受害群众得到应有的补偿。当听到群众的道谢声时,我心里感到莫大的宽慰,就像那首《便衣警察》主题歌所唱的“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

  后来,我调来了南京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居住在石头城比邻的南京艺术学院西门处,楼下设有自行车棚。我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上下班用,晚上车子就停放在车棚内。某天早上走下楼准备上班,发现自行车被盗。我想,盗窃自行车不存在地域性,矿区这类案件高发,大城市也是这样啊!

  一转眼,我到南京已经三十多年了。这几年城市发展很快,文明程度随之提升。尤其是共享单车遍布城市角落,市民出行非常方便。听说盗窃自行车的案件越来越少了。

  2023年2月第一稿

  2025年2月第二稿

标签:自行车;矿工;盗窃自行车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