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江南古镇(11)|“邵伯驿站”,古镇魂归来兮
2024-08-18 21:2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喜根  
1
听新闻


“邵伯驿站”,古镇魂归来兮

□ 王喜根

  邵伯是我的故乡,我在外闯荡了40多年,仍然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充满感情。

  古镇邵伯别称“甘棠”“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385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召公,为纪念谢安改原地名步邱为邵伯,古代“邵”和“召”同音,唐宋日益兴盛。1600多年历史的积淀,使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造就了斗野亭、镇水铁牛、谢公祠、条石街、甘棠古树等十多处古迹,也留下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如今,邵伯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铁牛、运河码头等遗迹正式被列入大运河申遗名录。

  如果说,大运河是一条项链,当年的“邵伯驿”则是镶嵌在项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随着运河漕运和盐运的兴盛而至鼎盛并大放光彩。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南北重要的交通线,自隋朝形成了全国的运河系统后,唐宋元明清都在运河两岸设置驿所,沟通交通和通信联系。据《清会典事例·卷688》记载,大运河扬州府驿路间的距离是:广陵至邵伯66里,邵伯至盂城60里,盂城至界首60里,界首至安平80里。至清代后期,大运河共置47驿,扬州一府置6驿,这6驿中,邵伯和盂城两驿最为有名。盂城驿规模十分宏大,有迎饯宾客的皇华厅、驿马130匹、红船18只、水旱驿夫200人,房屋100多间。邵伯驿置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是连接广陵驿和盂城驿的“腰站”,有红船16只、驿马14匹、水旱驿夫184名、铺陈70副,规模也不算小。

  古镇因河而生,因河而强。元朝,邵伯成了大运河水上中枢,明清时期,邵伯又成为南北货来往的集散地、运河边的大码头,繁荣景象更是历代不能相比。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3年),年过境瓷器40万件、淮南盐400万大引(一大引为400斤)。此外,国外的使者、上京赶考的书生、派往南方的京船,都在这里的驿站停歇。沿岸20多个码头,停靠船只200多条。官船一旦进了镇,从远而近便吹起了长号,“呜呜”声响彻古运河上下,很是威武。此外,人们还时常听到南米市尽头水坝牵引船只的号子声,与码头上船工搬运货物的号子声遥相呼应,此起彼伏,甚为壮观。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行邵伯,见到这里的热闹景象,由此登岸,微服私访、查看民情。由于南来北往客商众多,邵伯街上先后建起了江西、中州等7个会馆,浴室业、茶馆业、旅馆业应运而生。由此衍生的“驿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稀缺的文化资源,堪称“邵伯之魂”。

  邵伯古码头地处运河大堤东侧,从中大街到上河边拾级而上,抬头便见一高大牌楼,上面有石刻“大马头”三字。站在“大马头”桥上,会感受到当年帆樯林立、装卸繁忙的兴旺景象。运河石堤和古大马头历史悠久,据记载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所建,堤岸长约258米,宽为4.7米,通高为5.1米。面河部分为砖石结构,基部以大型条石为基础,其上面采用大号城砖砌筑,顶部压一块石。大马头全用块石砌筑,现在河堤南北两端还留有两块石刻,一是“金堤永固”,一是“甘棠保障”,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我童年记忆中,邵伯有个“官驿前码头”,显然它离官驿不远。经考证,邵伯有一座官码头,位于万寿宫南面,是接待往来官船的专用码头,上岸便是古驿站。驿站门前有旗杆两根,内有“马神庙”。由于皇帝曾在此登岸,南来北往的官员路经此处,也要上岸巡访一番,这可忙坏了九品小官邵伯巡检,跪迎叩送,苦不堪言,弄得谁也不愿做这受罪的官。聪明的皇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将一位高官的舅舅委派到邵伯做巡检,并下了一道圣旨:邵伯司来往官员,一律不送不迎。从此,邵伯巡检便不再迎送过往官员。有人说邵伯司是舅舅理,于是便有了“邵伯舅舅”一说。

标签:大运河;运河;码头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