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华|华老师
2024-08-18 21:2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董淑华  
1
听新闻

华老师

□ 董淑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一批上海、南京以及新浦等城市的大学生和下放知青,来到我们胡村小学执教。对于村里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他们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印记在脑海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华秀珠老师。

  最初认识华老师,还是在我蹒跚学步,刚有朦胧记忆的时候。母亲带我到菜园拔菜,路过学校,看到一位身材苗条、长相俊俏、戴着眼镜的女人,领着和我一般大的男孩在玩耍。母亲和她打招呼,至于说的啥,现在早已记不得了,只记得母亲叫我喊她华老师。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华秀珠老师因家庭出身原因,被剥夺了教学的权利,下放到俺村第一生产队劳动,和她的爱人贾东成老师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村南盖了三间土坯房,安家落户。

  刚搬到村里住时,贾老师要到七八里外的龙河小学教学,家里生活的重担全落到了华老师一人身上,既要照顾好家里的两个孩子,又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那时候村里人吃水,要到村东的老井里担,几十斤重的两个水桶得先从六七米深的水井里打满水后,非常吃力地提上来。由于没有挑过东西,很难找到平衡,华老师刚挑水时,双手只好牢牢地抱住压在肩头的扁担,她身材瘦弱,步履蹒跚,没走几步就得停下歇歇。等挑到近一里路外的家里时,华老师已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那时候,生产队的农活又苦又累,农闲时积肥造肥,靠的是肩挑人抬;农忙时,起早贪黑,抢收抢种。这对于在上海大都市里长大,从未干过农活的华秀珠老师来说,是何等的艰难,但她从没有旷过工。

  每天参加劳动,华老师总像步入课堂一样,面带微笑,点头和每一位早到的妇女打招呼。麦收时节,生产队组织妇女收割小麦,华老师的手都被镰刀柄磨出了血泡,仍落在别人后面,这时村里的其他妇女总会过来伸把手帮帮她,她总以甜甜的微笑报以感激。

  秋天,生产队的地瓜收获了,华老师竟能自己挑起一百多斤的劳动所得。分到地瓜的她,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这其中,华老师所付出的是别人几倍的艰辛和血汗。

  我和华老师的大孩子贾建生同龄,从小学一年级起是同学,放学后或星期天,经常是形影不离地学习、玩耍。到他家里,三间土坯房都被华老师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充满着知识分子的家庭氛围。

  生产队分粮食了,每月从粮管所买来28斤粮食后,华老师省吃俭用,用本不多的小麦到村里加工机房磨成面粉,经常自家炸点油条,蒸几个馒头。这对我们这些天天吃瓜干煎饼,只有过年才能吃一次白面馒头的孩子来说,馋得口水直流。在他们家玩耍时,华老师都热情地把炸好的油条,蒸好的馒头分给我们。

  久而久之,找贾建生玩耍成了一种借口,为的是吃华老师给的油条和馒头。1975年,落实政策,华老师调到黑林小学任教。全家搬走的那天,天气阴阴的。生产队派了拖拉机帮他们搬家,随着拖拉机开动,我们一群孩子恋恋不舍地跟在后面,走得老远老远,直到看不见拖拉机的影子。一连多日,我都神不守舍,在儿时的心灵中,第一次感受到思念的滋味。

  不知不觉,与华老师分别近半个世纪了,如果她老人家健在,也已耄耋之年了。尽管她没有教过我,此后再也没有相遇,但她那种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待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是我一生的榜样。

标签:老师;生产队;小学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