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船
2022-11-29 10:42:00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桑飞月  
1
听新闻

  她的船,其实是个博物馆,泊在一个小山村里。我是经过时无意间看到的。

  得闲时,常去余杭西北部的群山间转悠。这天,我又来到了这里,本想看酿酒,却被告知因近段气温过高,大家都还没开酿。就在我有些失落地往回走时,一抬头,看到了那座博物馆。博物馆的主题建筑颇具规模,logo像条船,船上载着几个字:传梭博物馆。后来得知,那条船其实是梭。

  梭,织布机上的一个重要机件。形状像条船,两头尖尖的,中间有个窝。其作用是引导纬纱,使纬纱与经纱交织。手工织布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古老手工艺。虽然听说过很多有关织女的故事。但梭这种物件,对我来说依然陌生,不禁想进去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另外,我想知道的是,它怎么会建在一个山村里。

  走进去后,我更是大吃一惊,里面陈列的,竟是来自全世界的梭。这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梭子,都是一位名叫郑芬兰的老师从各地搜集而来的。

  那些梭,很多都是有故事的。根据故事,郑老师对这些梭进行了命名。譬如,那把蛀孔密布、很有些年代感的梭子,郑老师叫它生命之梭。这是一把被七代人传承下来的有着厚重历史的纺梭。2015年,它的第七代传承者——苗族老人龙老香将其赠送给了郑老师。之所以称它为生命之梭,是因为这把梭被老人视作生存的工具,她用这把梭织出的土布来换取生活所需,养家糊口。这把梭是生活的火种,凝聚着生命延续的力量。

  有一把梭叫传承之梭,由新疆艾德莱斯丝绸织染技艺传承人努尔麦麦提·托合提所赠。艾德莱斯为“扎染”之意,这种维吾尔族人自制的土产丝绸所需的工艺古老复杂,织染强度大,年轻人多不愿再从事这门手艺,但努尔麦麦提·托合提却从父亲处学习技艺,再由自己传承给女儿。此梭是其父生前使用的纺梭,是工匠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体现。

  有两把梭叫希望之梭,由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黎锦技艺传承人张潮瑛所赠。张潮瑛是一位返乡创客,她用新理念来传承和发扬黎锦技艺,为家乡带去了百万订单。让更多青年返乡,使手工村落振兴有了希望。

  ……

  话说郑老师是怎么想到创建这么个博物馆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数次探访,逐渐了解到,郑老师为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少时,家乡金华磐安县仍有织布的习俗,她亦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土布纺织技艺。长大后,她在杭州创建了手工布服饰品牌,她也因此成为了土布纺织技艺推广大使。

  因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使得她对梭子有着一定的情感。多年来,她背包行走在全国各地寻梭,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加麻乡,当地纺织艺人索朗把自己用了四十多年的一把梭子送给了她。她十分感动,遂产生了创建梭子博物馆的想法。

  这些梭子,代表着一种古老智慧。近些年来,我在乡村游走,也看到了很多民间智慧。乡村人,不仅是很好的生物学家,还是手工艺人、能潜心创造的匠人。乡村的智慧和文明不容小觑,我们要懂得如何对此进行传承和传递,并从中发现新意。

  梭子像船,传说中曾载着织女们在这人间谋生活。而传梭博物馆,则像郑老师开来的一艘大船,她通过这艘大船,向人们传达她复兴传统手工艺、振兴农村的理想。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船,让它载着自己,在时光中穿梭,在人与人之间穿梭,从而把日子织成华丽的锦缎。桑飞月

标签:梭子;传承;博物馆
责编:姬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