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美术馆名家系列工程
空间的形状
KONG JIAN DE XING ZHUANG
张友宪海外写生作品展
10月21日——11月20日
主办单位
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淮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 协办单位
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张友宪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原南艺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画家笔下的域外风情
刘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伴随绘画技术和绘画思想的不断完善,绘画逐渐形成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以及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两大绘画体系。每一种绘画体系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经验,这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和美感特征。然而在漫长的吸收和学习过程中,中西绘画融合局面逐步打开,中国画家与西方风景之间也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中不乏许多中国画家开始以极具特色的中国笔墨描绘海外风景,张友宪老师便是其中一位。
受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张友宪老师的海外风景作品仍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法及美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将中国画的内在优秀传统与海外风景相结合,不仅使海外风景有了民族化的演绎,也让中国的传统绘画焕发出新的光彩。
重感受真实
中国山水画多将大山大水入画,受画幅限制,山水之体不能一一穷尽,因此画家多会以部分之状,写胸中之情。唐代张璪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万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作为客观物象存在的自然,“心源”则是生发于主体的思想感情,造化于外,心源于内,二者相互结合,使画面中的山水景物不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而是画家非意识的积淀。
当风景与个体融为一体时,最充实的精神便欲以艺术性的创作加以表现。张友宪老师的海外风景作品,在真情流露中,域外风景于画面中常常产生一种具有表现景物精神力量的动势,不以描绘客观风景的形似为目的,不注重写实的逼真性,以势取胜,以形赋神,强调一种主观的意象特征和精神感悟,强调且着重关注作为独立个体艺术家本人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解放,重视自我表现的内在世界,并以切实可见的图像,于不自觉间发现潜藏于风景中的艺术性与情感性,呈现出个体及作品情感多样化和丰富性的内涵,也使绘画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物我两忘、主客合一的精神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如郭熙所言:“人须养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重“三远”视角
张友宪老师的海外风景作品,依旧以“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观照方法作指导。俯仰观察构成中国诗画独特的空间意识,是中国山水画营造空间的主要方法,具体落实于绘画中则可以表现为郭熙的“三远”,平远、深远、高远。其海外风景作品主要以“平远”构图铺展安静闲逸的风景,相较于“高远”的雄浑高强、“深远”的幽静深邃,“平远”易将人引入“远”的境地,给人以体悟亲临自然的真实感受。在观看者的经验指导下,域外风景实景经由视线进入“远”的观看范围,笔墨对实景的挑破抽离,使固有的地区观念帮助观者破除形的限制,此时画者笔下的异域风景从有形世界中剥离开来,具体可见的笔墨与有限的个体在实景描绘中延申了观者的想象力,进而使人们对海外风景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张友宪老师在展现异域风景时,也将人带入“远”的想象,图像或以留白或以淡墨表现云烟飘渺之感,亦虚亦实,真真假假,并且在设色与空境的双重作用下,不自觉将具体的风景形质引入“远”的境界,在潇洒的笔墨中肆意抒发自己的真性情,为人的超逸与画法的超逸相互结合,使绘画最终达到“逸”的品格。重“逸”的品格海外风景作为中西绘画交流的载体,张友宪老师以笔墨抒写胸中逸气,以风景形象集中精神,随视觉集中发现风景奇妙,这一追求也促使海外风景作品逐渐朝着挥洒随意的逸品发展。“逸”首先来自于画家品格中的“逸”。绘画格调高逸与否,与画家品格密切相关,画家人品高逸,思想必然高逸,于作品中也便流露出“逸”的内涵。张友宪老师提出“贯通古今、兼修中外、形质并重、发乎性情”的艺术观,其以沉实坚韧之笔墨强调对生命精神的坚忍顽强,其实张老师早已将此视为艺术生命的根本。其次“逸”来源于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中的“逸”。比如欧阳修所提倡的“闲和严静趣远”,苏东坡提倡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等。中国山水画多画山峦江河,张老师在海外风景中多展现碧海蓝天、海岸礁石,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奔流不息的海水亦或是翻滚的浪涛,虽是动的物象,但最终要展现的依旧是充满静的永恒,云雾缭绕其间,因风流散,加重画面的不确定性,并在追求心灵解脱的同时,领悟寂然空幻、意味深长的精神境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倍增。重随类赋彩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一法,“类”即物,“赋彩”即施彩,随类赋彩即画家依据不同的物的特点施以色彩,在这里“随类”暗示了绘画的取色由物体本身的色彩、画家的主观意识及物的品类共同决定,由此法也可以知道绘画色彩的选择与应用应是画家深思熟路的结果。中国画不同西方油画要极力把光照下物象的色彩变化表现出来,中国绘画十分重视笔墨,墨是色彩,抛除色彩的表象,则重视用笔的力度,重在用笔表现笔法的力量美,在笔情墨趣中综合探求画面的意蕴。异域风景与中国自然山水的性格全然不同,但张老师以潇洒飘逸与精工细拙之笔墨技法上下呼应,轻快单薄与古拙浑朴并重,作品线条有力,笔飞墨舞,洒脱奔放,在挥洒之中展现丹青之美,浓淡相宜,然精微入妙,在描绘之间感受斑斓之姿,不仅借助色彩描绘物的体积、形态及空间创造,也体现出异国风情韵味及更深层次的表达与追求,不禁让人产生一种君子之风、清风徐来之感,饶有笔墨意趣。
参考文献
[宋]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59.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93.
作者简介
刘迪/1995年生/女/河北秦皇岛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助教
部分作品欣赏
远离闹市的跳水与雕像20cm×26cm 2017 年
艺术语言之变迁或亦依赖表达工具之替换?
云暗伦敦45cm×38cm 2022 年
施墨生津易,用色灭欲难,
形塑心浪起,养眼作句谭。
犹疑多面向,果敢路漫长,
许仙断桥过,白蛇动情肠。
云拥婵娟看,风吹荻花凉,
大道含人性,移情融抽象。
春暖抚娇容,冬雪湿红妆,
东西笔有据,一画夺心房。
美可贯今古,性能吞八荒,
脑汁勤用意,妙语忘年长。
伦敦天公暗,笨钟声远扬,
真率不厌拙,隐曲寄广寒。
游弋45cm×38cm
2020 年在生宣做成的硬卡片上赋厚彩,因其浆性而省却了托裱的担心。我自枫丹白露森林写生开始,多年适其性而用之,友生疑为油画法,每自含笑而不解释。绘事固有中西之别,区分在内因文化形而上之理,并非外在表现形而下之器。画法看似殊异,无非水油调合不同,矿物质、植物质为颜料来源则一。中西皆有渐次细染薄罩之古法今施,虽能各循知见,感悟自然对象,而聊以抒发内心情性需要则一。画人熟悉“变法”二字,鲜实解绘事之变断非造作刻意之功,此稍阅画史自明。融会冲突,大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实为自然法则。故从所分与所学,所知与所见,所生与所熟,所强与所弱,所美与所丑,所隐与所显,所刚与所柔,所直与所曲,所难与所易等等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之中略可意会一画之妙谛。
疑是月宫方逃出20cm×26cm 201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