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金陵埋金何处寻
2022-08-10 12:4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南京的得名始于明朝定都时的洪武元年(1368年),后来曾有过清代的“江宁”、在清代版图上出现仅15年的太平天国“天京”等称谓;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定都南京后,又将清代的江宁改称为“南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原名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南京名称知多少?历史学家卢海鸣博士在他的《南京历代名号》(南京出版社2016年4月版)一书中有所统计,如果正式名号从战国时期的金陵邑算起,去掉重复的就有50个左右,另还有许多非正式指称。

  历经岁月磨砺清洗、沧桑变化,南京这么多称谓犹如一颗颗大小不一、色彩不同、质量不齐的珍珠儿,如果将它们串连起来打个结,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呈现给人类的一条斑驳而不乏精致的历史文化项链。在这个长达2350多年的巨型项链中,还是“金陵”这颗珍珠最具宝光富贵明亮之韵。

  南京的历史时空经历了由蛮荒到先吴时期的变化。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等记载,商朝末年,西部周原岐山一带的姬氏部落兴旺发达,老大太伯、老二仲雍为了家族部落的振兴,顺从父亲周太王“古公亶父”意愿而主动让贤“奔荆蛮”,并且还“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从而使家族部落的权柄顺理成章地传给了老三“季历”,因为季历有个儿子名叫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人”之相,被爷爷古公亶父看中了,最后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姬昌成了“西伯侯”,成为周朝建立的奠基人。到了周太王的第四代武王姬发时,姬发在孟津(今河南洛阳境内)这个地方聚集八百诸侯国军队,开始了讨伐商纣王的军事行动,最后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

  由于吴太伯无子嗣,勾吴地区的大酋长位置实行了“兄终弟及”制,太伯去世后,由仲雍执掌。到了周武王分封诸侯时,终于寻找到了当年从周原出走到荆蛮的仲雍的后人。让周武王意想不到的是,太伯仲雍在荆蛮之地发展不错,早已当上了勾吴国的头领,所以就顺势分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国君王。南京这片土地从此有了正式归宿,被划在了周天子的周王朝吴国疆域内。南京历史进入“先吴时期”。

  南京的历史时空又经历了由吴到越再到楚的变化。据唐代许嵩《建康实录》,自周章以后十八代,到了吴王夫差时期。(参阅:《史记》集解引《越绝书》曰:“太伯到夫差二十六代且千岁”)夫差在位二十三年,当春秋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即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历史已进入战国时期。越王勾践通过长达20余年的“卧薪尝胆”,利用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际,暗中发展壮大越国力量,直至灭吴,“无道”夫差蒙羞自杀。从此,“越既灭吴,尽有江南之地”,南京这方土地为越国所有。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派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人称“越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南京建城史从此拉开了序幕。但是到了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战国七雄争霸,越国欲“霸中国”,与齐楚争强,结果是越国被楚国打败。楚威王熊商率领的楚国军队灭了越国,从此南京“其地又属楚”。

  正是这个楚威王熊商,给南京这方土地带来了“金”气王运,让南京有了“金陵”美名。

  但为何称为“金陵”,说法又纷纭不一。

  唐代许嵩《建康实录》认为,楚威王在灭掉越国来到南京这片土地后,“乃因山立号,置金陵邑也。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说明金陵邑的地点就在紧靠长江岸边的石头城(今清凉山一带),但得名是与今日之南京、镇江句容和常州金坛境内的山脉有关。金陵位于今日之“宁镇山脉”端头,东有“龙蟠”之钟山即紫金山,西有“虎踞”之石头城即清凉山所在地。历史上的镇江境内,不仅有金山,还有金坛,对南京得名“金陵”应该是提供了人文地理依据。

  还是唐代人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上元县钟山》中亦云:“按《舆地志》,古金陵山也。邑县之名,皆由此而立”。今日南京之“紫金山”在历史上称为“金陵山”亦未可知。金坛、金山、金陵山、紫金山,它们都是“金”色闪光,为最后集于“金陵”一身而提供了可能。

  但“金陵”之得名还有另一个更加迷人的说法,是因为楚威王凿阜埋金而得来。这种说法应该是从南宋开始有的。

  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有云: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尽管《景定建康志》中又把前人的“地接金坛,其山产金,故名”加以并录,但从此开启了“金陵”之名源于楚威王“埋金”的先河。

  在南宋曾极《金陵百咏》中,在并录前人“以其地接华阳、金坛之陵”之说的同时,其第一咏中有:“凿地破除函谷帝,埋金厌胜郢中王。兴亡总不关君事,五百年前枉断肠。”其中“凿地破除函谷帝”是指秦始皇凿“龙藏浦”而泄金陵王气、改金陵为“秣陵”一事。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东巡,自长江的江乘渡口(今南京栖霞区境内)渡江上岸,望气者(观天象看风水的术士)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下令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唐代许嵩语)“秦淮河”得名由此而来,秦准河取代了原先的“龙藏浦”称谓。因秦始皇有“凿钟阜”举动,同时又将“金陵”改为只配放牧养马的“秣陵”。也许正是这种原因,人们将当年楚威王在石头城埋金的举动又自然地附会上了“凿”痕,楚威王“凿阜埋金”成了“金陵”得名的又一美好注解,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深得人心,为历代人们所乐道。

  除了宁镇山脉诸山名字带金、楚威王凿阜埋金两说外,还有金陵得名于“采金”的说法。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转引《真诰》有云:“金陵,古名之为伏龙之地。句曲山,秦时为句金之坛,以积金山得名,山生黄金。汉灵帝诏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孙权遣宿卫人采金,屯伏龙之地,因改名金陵。”将金陵之名与东吴孙权屯兵采金联系在了一起。如果将金陵得名置于东吴时期,那要比楚威王时期晚了500多年,显然有悖理之处,不取也。但此说却再次间接地回答了南京一带山脉石矿中含金量丰富,并且是纯粹意义上的黄金。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郢爰”即为纯金制作,为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郢是楚国都城,楚国都城虽屡有迁徙,但始终称“郢”。南京地区山脉矿石含金量丰富,为郢爰铸造提供了可能,也为楚威王埋金厌胜提供了可能。

  在江苏大丰地区,曾发现有大量出土的楚国郢爰,现收藏于大丰博物馆。在南京博物院,收藏有1982年在盱眙出土发现的楚国郢爰金板11块,金饼25块,重量约11Kg。同时还有两点惊喜之处:一是这些黄金都存放在一个错金银络铜壶中,这只铜壶已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二是盖在铜壶盖子上的,竟然是一件重达9.1kg即18.2斤的虎豹形状的大金兽,其文物价值比错金银络铜壶更胜一筹。这些文物的出土并被断代为战国时期产品,与楚威王在石头城埋金时代相契,因此我们不难断定,楚威王当年在南京埋下的是一块纯正黄金。

  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何时能把楚威王当年埋的那块黄金找到呢?南京石头城遗址考古工作已经开展过,没有听说发现黄金砖块的。如果真的有所发现,那就可以为楚威王埋金而得金陵一说增添出土文物佐证,其意义不亚于人们对大禹头盖骨何时能发现的期盼。

  儿时曾听大人讲故事,说黄金埋在地底下会“跑”,如果主人将黄金埋在某块地下,过一段时间再去挖,就很可能没有了。人们宁愿相信黄金的“神奇”通灵功能,也不愿意相信是被别人发现而盗走的。黄金比一般的金属在同等体积下要重得多,这也告诉我们,如果黄金被埋在土壤中,因其单位面积重量过重而下沉,直至沉到更深处,那倒是有可能的。

  无独有偶,在南京这片土地上,除了楚威王在地底下埋过黄金,还有一个人也在南京这片土地上深埋过黄金,这个人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

  洪秀全在南京埋金一事,笔者是通过阅读《孙中山全集》时获悉,阅后令人惊诧不已。

  孙中山虽然于1912年1 月1 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但他经常为国家经济不济、政府经费短缺问题而苦恼,言语中时不时地流露出羡慕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政权如何富有、天朝国库的金银是如何花不完。到了1923年12月5日,孙中山有一次《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八卷)中,在向众人宣讲他的“民生主义”时,把洪秀全埋金的故事给带了出来。

  孙中山说:诸君或者还有不明白民生主义是什么东西的。不知道中国几千年以前,便老早有行过了这项主义的。像周朝所行的井田制,汉朝王莽想行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就是几十年以前,洪秀全在广州起义之后,打十几年仗,无形中便行了一种制度,那种制度和俄国的共产制度是一样。他得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几省,人民受过兵灾之后,许多财产无人管理,他便集中于国家,用政府去管理,所以他打了十几年仗,没有借外债,人民也丰衣足食。等到曾国荃破南京之后,搬运南京财产,有几个月之久。诸君看他的政府是何等富足呢?

  孙中山继续说到:从前我在南京的时候,有一个替洪秀全当过差的老人,报告政府说:“有一块地方藏有许多金银,金银之上盖有石头,四围做成屋形,如果挖到几十米深,当见所藏的金银”云云。政府便派人如法去挖,后来果然挖到石头,但见石头之后,更向下挖,还不见金银。大概金子过重,经过年日太久,沉到地底,亦未可知。据老人说:“此处洪秀全所藏之金银极多,预算如果挖得了,可以还当时中国的外债。”由这样看来,洪秀全的政府又是何等富足呢?就是左宗棠、戈登打破苏州之后,所得的金银财物,也不计其数。单就盖藏一项,烧了多日,尚烧不完。……

  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是在探寻封建帝制结束后,如何建立一个新型国家政权,反映的是当时一部分人对太平天国的认知水平,但我们从中捕捉到了洪秀全在南京埋金的信息,并且其所埋之金的数额巨大、重量惊人,可以偿还当时的国债。

  必须指出的是,洪秀全与楚威王相比,其埋金的动机和目的不可同日而语。楚威王的埋金之举带有宗教仪式感,带有象征意义,其所埋之金应该是只取一块足矣。而洪秀全所埋之金都是从劳苦大众的身上压榨剥夺而来,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他的以洪氏家族为主体的宗教武装政权服务。

  孙中山先生在一次与章太炎先生谈话时,是这样评价金陵的:“金陵者,金缯玉石稻粱刍豢之用饶,虽鼓之北,而士不起。”(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看来,金陵有金,是历代人们的共识,也是人们对南京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最好表达。

  当年楚威王、尤其是洪秀全所埋藏的黄金,让金陵的富贵气历久弥新而不衰,同时也是否为现代人们、尤其是为现代考古工作者们留下了一个悬念:金陵埋金,何处可寻?这,也许就是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千古之谜。

  束有春

  2022年8月10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南京;洪秀全;黄金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