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宇宙毕业展启动,329名毕业生,185件(部)作品,共同关注疫情与生命、个人与社会、多元与跨界。包括开幕式、学术讲座、论文答辩等一些列活动,都在‘元展厅’中有序开展。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南艺传媒学院克服了种种困难,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毕业答卷。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成立于2005年,以“媒介”“和“艺术”为两大特色,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联合、实践为用的教学特色。设有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录音、摄影、广告学、影视摄影与制作7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今年的元宇宙毕业展作品共涵盖学院六个专业,这是传媒学院基于数字艺术时代探索下的一个全新尝试,运用数字手段让每一位观展者都能沉浸式畅游虛拟艺术世界。
搭建元宇宙艺术空间实现在线、在场多维互动
不难发现,在近几年的疫情影响下,很多室内场馆都采取了线上观展的模式,云展览模式虽然达到了可以随时随地观展的目的,却也有着一定的弊端。“虚拟云展馆只能实现个人观展,无法实现互动观展,于是我们今年尝试了元宇宙展览这个做法,打造了一个可以让观众交流互动的‘元展馆’。在这个空间里,策展者、布展者、参观者可以共同观展、对话、合影、互动等,把个人“在线”和集体“在场”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云观展形态下的社交性。”南艺传媒学院副院长盛瑨教授告诉记者。
南艺传媒学院在今年一月与万生华态公司共同成立了“元宇宙未来艺术研究所”,即将与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共建“元宇宙艺术与设计研究院”,针对数字展演、虚拟创作、XR实验等课题展开研究。“元宇宙观念的兴起核心是技术革命,是人类生活从现实空间向数字空间迁徙的过程,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而艺术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元宇宙激发了人们对智能化生活更多的期待,技术越发的发挥出对现实全方位的主导性作用,这必将也会唤醒人类对自身全新的思考和再认知,而新的美学体系和伦理关系建立还需要时间。”南艺传媒学院副院长薛峰教授告诉记者。
元展馆热度不断沉浸式社交花絮繁多
元宇宙展厅在全国高校展览中并不多见,传媒学院在今年毕业季的这一大尝试引来了全国各地高校的争相观摩。
从建模、布展、拍摄,到讲解、安保、控场等一些系列元宇宙秩序的设定,以及在“元展馆”里举办开幕启动仪式、系列展览、系列讲座等,这种在虚拟空间中的基础装修、社交玩法设定、内容转换、处理等工作均是由传媒学院的师生们自主完成的,这样的的呈现手段对他们来说也是初次尝试,在不断摸索和突破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有意思的小插曲。例如在元展馆里举办开幕式或讲座时,有的观展者会不小心跑上台去,这时候就需要现场管理员的及时处理。简而言之,在现实场馆里会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在“元展馆”里同样会出现。所以需要元宇宙空间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身份,各司其职。
“我们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元展厅’里举办讲座时就遇到了同一时间段人数达到上限,导致来上课的主讲嘉宾本人都无法进入场馆的问题,于是我们迅速开通了单独供主讲嘉宾进出的绿色通道,以保证讲座的正常开展。相信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这个空间的打造也会越来越完善。”盛瑨副院长笑着说。
这样的一个状况,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今年传媒学院全体师生的学术成果——“元宇宙展馆”的推出,受到各地艺术师生们的高度关注,南艺传媒学院又一次成了学界探索的先行军。
遁入数字艺术空间人人都是“孙悟空”
据了解,在元宇宙空间里的结构关系也是对应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的概念,元宇宙空间中的人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元宇宙网络空间对应天,元宇宙物质世界则对应地。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是无法分身的,但在元宇宙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化身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同时参与到不同的场所中进行社交活动,就像孙悟空一样,可以72变。”盛瑨副院长用这样一个比喻解释了元宇宙空间的优势。
AI、VR、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引领时代发展,如果真的有一天,通过数字科技手段搭建的元宇宙时代来临,那么在那样的空间环境中,人人都可以变成“孙悟空”,一个跟头翻过一座城,实现一场跨区域、跨时空的艺术交流,而艺术的形态,也会和孙悟空一样,有着360°全方位的变换和展现。
但值得强调的是,文化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内核在数字化生态中将会以全新的方式被保存和延续,而其形态的发展和延续也必将因数字化的介入而产生新的转向和异化——这也是继承的一种。尤其是在现代生活数字化的背景下,传统艺术向数字艺术的转换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薛峰副院长这样说。
盛瑨副院长同样也认为,“任何形式的数字艺术都是来源于传统艺术的,传统艺术是数字艺术的参照物,而传统艺术也越来越需要通过数字艺术手段来迭代传播,他们一定是相辅相成,同步并行的。”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传媒学院来说,未来的艺术创作会是什么样的形态,这也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坚持创新,用科技结合艺术赋能,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徐曦
数字艺术微课堂
讲述人: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 盛瑨教授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 薛峰教授
01数字时代来临后,艺术发展会产生哪些变化?
盛瑨:
其一是艺术形式的变化,传统的绘画、设计在二维平面创作,元宇宙是三维空间,不再拘泥于画笔创作,可以运用手柄来作画。其二是创作方式,数字艺术运用了计算机代码的计算和生成,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操作,也许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达到。
薛峰:
数字技术给艺术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复刻性,根植于传统艺术创作形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唯一性被数字复刻取代。数字时代的艺术发展更依赖是核心观念的创新,艺术观念在新媒介的传播中不仅仅得以传播,更在传播过程中被意义重构。因此,数字化时代将艺术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认知读解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02元宇宙空间的交流方式与线下交流有何不同?
盛瑨:
首先,元宇宙可以跨时空、跨区域;其次,元宇宙空间里可以实现艺术创作全方位的解读,甚至运用技术手段追溯一些已经完成的创作,实现艺术创作过程的再现,从而对艺术创作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03数字艺术的未来发展会如何?
薛峰:
数字艺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和具体形态正在经历着精细化的裂变和细分、但基于其背后技术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数字艺术的创作已不再是传统艺术中个人可以完全控制的、艺术作品中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科技的关系也必然更加紧密,这对新一代“艺术家群体”也提出了更加综合化能力的要求。
04数字藏品在未来是否会成为大趋势?
盛瑨:
这首先取决于区块链的建立是否能够完善,并且形成一个健全的监管体系。目前代币在中国市场是不允许流通的,我们学院此前也和其它院校一起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独立健全的区块链系统。关于数字艺术品的收藏,还要看这个领域能不能做到对数字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真正做到全域监管是需要过程的,当然更重要还是需要国家层面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