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党的辉煌”!见证“报的荣光”!新华日报报史馆全新开放
2022-03-29 12:19: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交汇点讯 2021年7月11日,位于江苏南京的新华报业传媒广场,全新升级的新华日报报史馆正式开放,“传承红色基因 勇立时代潮头”新华日报历史展览同步开展。

  这是共享“党的辉煌”的历史时刻,也是见证“报的荣光”的喜庆节日。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诞生于抗战烽火中,自此吹响鼓励前进的号角。83年6个月之后的今天,1800余平方米的报史馆浓缩《新华日报》发展历程,让世人从中了解党的光荣历史,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

  浓缩83年报史,

  展现党的风雨历程

  走进报史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瞬间被一面“报纸墙”所吸引。44张在重要历史节点出版、报道重大历史事件的报纸版面被制成模型,似从6米高的天花板倾泻而来,又似由底部的航船冉冉上升。船头浪花,是《新华日报》一路走来的历史波涛,也是继续前行的时代潮头……

  是历史的气息,是红色的基因。序厅内,《1964·毛泽东三题〈新华日报〉》《周恩来阅读〈新华日报〉》两幅油画,传神展现党的老一辈领导人对《新华日报》的关爱。

  毛泽东十分关注《新华日报》的办报工作。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期间,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在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表现,称赞她“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毛泽东分别于1949年、1953年、1964年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其中第三次题写的报头沿用至今。

  周恩来领导创办《新华日报》,担任董事长,还在《新华日报》刊发社论、代论等各类文稿108篇、约24万字。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刊发的鸿篇雄文,传递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方针政策,为悲观、迷茫的人们拂去心头雾霾,给迷途的中国指明前进方向。《新华日报》被国统区人民由衷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报史馆内一组建筑模型,象征这张报纸发展壮大的一个个里程碑:1937年8月在南京筹备,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迁至重庆出版,1949年4月在南京恢复出版,1989年5月搬进报社自己盖的新华大楼,2004年3月启用“中国报业第一高楼”新华大厦,2014年12月搬入现址——位于南京新兴城区、由3栋现代化楼宇组成的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前进,在改革开放中跨越发展,《新华日报》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她由一张报纸,发展成拥有多家子报子刊和一批互联网新媒体的现代传媒集团。她忠实记录并见证着党的事业发展,在今年“七一”前夕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至少有六处提及《新华日报》。

  无论处于哪个历史时期,《新华日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民族命运共系,为人民幸福立言。报史馆内,特地以大字呈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这 48个字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新华日报》在新时代中担当新使命的坚强指引。

  展品有故事,

  主题展览凝聚人心力量

  峥嵘岁月,有物为证。报史馆史料征集组成员朱杰介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从老报人及其亲属、社会各界人士处征集到400多件珍贵史料,并精心布置在报史馆内。

  一幅气势恢宏的书法长卷颇为壮观。“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2017年,为了庆祝《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精心创作5.4米长的书法长卷,再现《新华日报》发刊词。

  一台锈迹斑斑的老印刷机引人注目。这台修复的四开平板老印刷机来自青岛的“时光印记”印刷博物馆,与《新华日报》在武汉、重庆出版时期使用的印刷机是同一类型。

  一本泛黄的《论持久战》让人驻足。不久前,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捐借18件史料。其中,毛泽东所著《论持久战》,为1939年新华日报馆印行,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版本。

  一组《新华日报》华中版号外力透纸背。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常务理事、高邮红色报刊收藏家朱军华,热心捐借42件老报纸收藏珍品。其中,7份号外连续报道侵华日军投降的详细过程,在国内是首次展出。

  报史馆内,有很多离退休员工、员工亲属捐献的宝贵物品。《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后的首任社长石西民,工作中用过的毛笔;老社长金靖中1946年获赠的“蔡司”牌望远镜;原编委、高级编辑李承邰《舍孔雀而取凤尾》手稿、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证书;知名摄影记者陈哲、晓庄、王广林等用过的相机……

  报史馆内,还陈列着员工获得的“中国新闻奖”等奖杯证书、集团获得的“全国文明单位”等奖牌。

  一份份手稿、一架架相机、一张张证书、一个个奖杯,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鲜活的教材。试开馆期间,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建邺区、南京江北新区党员干部、扬子晚报小记者等400多人进馆参展,先睹为快。

  沉浸式学党史,

  烽火少年奋力书写新传奇

  《新华日报》的报史,映射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报史馆内,一个个复原场景,给参观者沉浸式体验。

  看,1938年10月24日夜——《新华日报》撤离武汉前夜,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赶到报馆。他右手握拳,双目炯炯,口述社论《告别父老乡亲》,“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是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看,两名报童举着报纸,高呼“卖报卖报”。作为“新华军里的小尖兵”,新华报童与国民党“军警宪特”斗智斗勇、穿梭大街小巷送报的身姿,是《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时期克难前进、扩大发行的动人剪影。

  看,以华北分社社长何云和同事为原型的蜡像手捧《新华日报》,旁边一匹骡子驮着活动铅字架、纸张。《新华日报》华北版跟随八路军总部战斗在一线,“背着报馆打游击”,铅印报纸不能出版,就出油印报、石印报。

  看,1938年10月23日,《新华日报》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部分人员乘坐“新升隆”号迁往重庆途中,在湖北嘉鱼县燕子窝遭敌机空袭。油画与投影叠加,还原惨烈场景。试开馆期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老领导们进馆参观时,面向烈士照片深深鞠躬。

  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知报史、学党史,报史馆覆盖5G网络,设置科技加持的互动环节。38块大小显示屏,多媒体反映时代脉动。“新华视窗”集纳12个专题的1500张图片,记者点击大屏幕,选择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专题,图片瞬间铺满大屏,一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喜人成就。

  戴上VR眼镜,参观者可以观看《新华日报历史漫游》动画视频;“站”上办公大楼的楼顶,鸟瞰脚下繁荣现代的新城区;连线扬州瘦西湖等省内知名景区,获得5G网络飞速传来的实时画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技术装备部工程师戴志宇介绍,一个智能综合管控系统,支撑着报史馆的“智慧化”运行,让人们在体验、互动中更好地观展。“新华日报报史馆”微信小程序也将上线,让广大网友云游展厅,感受精神洗礼。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介绍,集团着力挖掘红色基因,打造展现新华光荣传统的红色场景,东门外吹响“号角”,西门前矗立“楷模”雕塑,报史馆升级改造,首次创排“新华方面军”话剧,广泛征集报社社歌……这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将丰富深厚的报史资源转化为新华人的情感载体、精神具象、心灵憩园,增强更为奋进的新华人精神动力,赋予“新华红”更强烈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华日报》正在迈向百年大报的新征程中,奋力书写新篇章。诚如开馆活动上一群年轻的新华报人所唱:“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83年经历考验,勇立潮头红色基因彰显。这个烽火少年,使命永远放心间,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白雪 文

  邵丹 万程鹏 周天琦 图

标签: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