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南】带着在昆山创业20年的经验,一位安徽小伙把老家建成了民宿村
2021-07-06 11:2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袁福荣  
1
听新闻

  认识毕胜,缘于民宿,更缘于锦溪。80后的毕胜来自安徽,在锦溪已有20多年。

  五年前,一直在锦溪做茶叶生意的毕胜。在锦溪投资开了两家民宿。当时,锦溪民宿业刚刚起步。

  一年后,他却离开了锦溪,回了老家安徽池州。回老家缘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他说,乡村振兴国家的大策,如今回乡,正时机。

  一个在已经外乡立足,且有一份成熟悉的事业,还想着回老家去创业。至少,这一位对家乡有情有义之人。且,还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此敏感,说明他不一个心血来潮的人。

  几年间,眼看着他把村里的老房一一改造开门迎客、眼看着他在山上自己的茶园采茶、眼看着云雾缭绕着山村、眼看着村边的山溪潺潺,再也压不住去看看的冲动,驱车前往。

  经高速从池州口子下,经半个小时的山路,便到了这个叫元四村的地方。

  第二天了解,元四村基本以章姓为主,祖辈曾出过一位唐朝太傅,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村。

  而毕胜就章家后代,他所创业的那个地方,这个村的一个自然村,也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因为,当天赶到时,已夜里,无法一睹山谷与村的全貌。好在,毕胜有心,给安排了一幢最高位置的民宿。

  此幢民宿后靠山,俯山谷,傍听溪水。他说,第二天一早起床,给你一个惊喜。

  事实上,晚上坐在二楼偌大的露台上,已然感觉,风欢快地从山的那边走来,听到了溪在念欢迎辞。

  遗憾的,睡懒觉的习惯,让我错过了山里的云雾。甚有负了毕胜的好心,于云雾不敬了。于此,寻得溪水声,在溪边的草亭里,掬一泓溪水,煮一壶毕胜早已准备的春天里山上采摘的野茶,用心与山村对话,寻求因懒床而错过的山村早晨。

  毕胜的所在的村,不大,座落在半山腰之间,30多户村民的房间,靠山面向山谷依次层层而起。因傍山而起,虽只有30多户,村内道路却迂回有加,有似迷宫。房屋的老墙,有青砖有山泥有石垒砌而成。而我最喜欢石头与山泥混合垒砌的墙,有色有力有劲有趣。极让人联想到山里男子赤着膊露出古铜色满肌肉的身子,性感得一塌糊涂。

  与村里的老人聊天得知,村里现仅住着6房人家,且基本以老人为主。毕胜来之前,好多房子都年久无人居住,而墙倒屋塌。

  自毕胜回村后,两年里修复了十二幢作民宿。而最让村民欢迎的,他一回来,就把村里的环境作整体的改造。事实上,毕胜说,他对整个村进行了规划,然而分期实施对全村修复改造。

  为此,他还专门在村里最好的位置,给留守老人集中建造了房子,配备了现代生活的设施,他说,老人住得好了,在外的子女才放心,那就会更加支持他的计划。

  站在高处,看着村子想着,如果不毕胜不回村,这个村,随着老人们一个一个离去,终将成为一个无人村。

  即使有振兴乡村计划,那振兴的代价也巨大的,而一个无人居住的村,又怎么能振兴起来呢。

  而如今,看着一辆辆车,从山下上来,看着一群群人,在山村里穿梭。显然,这个村重生了。

  冲着这一点,突然觉得毕胜瘦小的身子,高大了起来。更为他当初说起必须搞农业的项目初心了。山村,仅修几幢房子作民宿,终究还一个壳,必须有更丰富的内容,才能让山村活起来。而如今,他的茶园已然成为一个让来山村的游客吸引点。

  而我以为,毕胜的所用所为,很好地示范了,振兴乡村中,谁来振兴,怎么振兴,为谁振兴的问题。倘若有更多像他一样的青年人回乡,参与到振兴乡村中来,那么将一定会加速推进这一宏大的工程。

  毕竟,目前一些靠外来资本把村一锅端的乡村振兴模式,与村民离得太远。而这应该不振兴乡村的初衷吧。

  话说,自夜,山谷里雷电闪鸣,下去了倾盆大雨。喜煞。

  说实在,虽同为江南的雨,山雨还与水乡的雨,有着不同的感觉。

  水乡的雨,免不了灯红酒绿的纷扰,虽坚守着自己的清白,终有了一点胭脂味了。

  而江南的山雨,纯朴如山,雨还雨。

  因此,雨来的这一刻,脱尽了衣衫,化为山中的一物。

  而第二天一早,终于随着云雾,与山谷缠绵了一回。

  江南时报行走江南工作室 袁福荣

标签:振兴;乡村;锦溪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