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一曲余韵远
2021-03-09 16:4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顾艳龙  
1
听新闻

  在苏州著名诗人、作家陶文瑜老师因病辞世一周年时,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两条消息。

  一是安徽作家胡竹峰发布的:编了亡友陶文瑜一套两本随笔集《一茶一饭》,喝茶吃饭文章,朴素大方,叶兆言老师题签。二是吴江汤海山老师在《湖海边》公众号上推出《文瑜在最后的微信群》,记述陶老师在去世前的20天,为组织《苏州杂志·新园林诗笔会》经过,其间陶老师在此微信群还发出《老园子》诗歌新作,谓之“抛砖”,真可谓一生爱诗,至了不逾。汤老师满怀深情地写道:昨夜,冥冥中如有暗示,不小心点出了一个群,正是一周年前的笔会群,文瑜兄最后一件工作小事,令我感动、感慨。对《苏州杂志》和朋友们,他是多么深情、负责,刻刻萦怀啊!

  不由地再次翻开陶老师生前定稿的那本淡灰色小开本硬封诗集《随风》,洁白的腰封上是幅淡墨轻彩小品,有圆石桌,桌上一壶两杯,半盏茶汤,两只圆凳,仿佛在待主客继续衡文论艺、骋怀言欢,还有两句受到著名作家忆明珠先生激赏的诗“茶缸插梅花,想你又一年。”让人想起陶老师在此诗集定稿时的话,我是从诗歌开始的,还是以诗歌来结束吧。在告别仪式举行后,每位悼唁者都收到这本收录了114首诗歌的不寻常的诗集。私心认为,这绝不是诗人在人世间终极的“行为艺术”,却是他换一种方式用自己的作品来延续生命吧。

  那天在告别厅外,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见到了多年旅居国外归来的苏州市作协原秘书长岑新,她喟然叹息道,陶老师还在壮年啊。孙骏毅老师白发皤然,默默而立。告别厅内,范小青老师被人搀扶着方才慢慢移向室外,一步三回头,泪眼婆娑。

  告别仪式后,与兵想兄乘坐企业家、作家蒋坤元的运人兼送货面包车,来到苏州古城十梓街,将车停到南园饭店。一起步行到青石巷5号——叶圣陶故居、《苏州杂志》社。陶老师有诗云:叶圣小陶二代人,青石弄里淘光阴。芭蕉绿了石榴红,落花文章流水名。紧闭的大门前,有一对从外地到此寻觅名人故居的父子俩,年轻的父亲为我们在大门前仨人拍了合影。

  已届中午,坤元老师邀我们到陆文夫先生创办的“老苏州茶酒楼”午餐,这家酒楼据说也是《苏州杂志》社的资产。坤元老师征求兵想兄的意见,点了蟹粉狮子头、碧螺虾仁等菜品。兵想兄喟叹,这些都是陶老师最喜爱的菜啊;这厅堂壁上展示的书法和小品画,也都是陶老师的一笔一划描绘出来的……坤元老师介绍自己曾在陶老师的书画展上,购买过十几幅画作,现在成了自己心爱的藏品。

  分别后,坤元老师在当天的微信圈发了《青石弄5号,今天的门没开》——

  “去横塘,送陶文瑜最后一程

  看见诗人小海

  ……

  然后,我、一品草堂、顾燕龙

  我们都拿着诗集《随风》

  风一吹,我们就来到青石弄5号

  草堂说,烧饭的老阿姨在的

  她不在,所以今天的门没开

  ……

  陶文瑜说,死亡不算新鲜事

  活着也更不新鲜

  ……他用诗

  将我们活着的人打得晕头转向。”

  我亦在朋友圈发了消息,记下几十年间的几件难忘的小事。

  “三十多年前,陶老师去苏北参加‘盐城诗人角’活动,我们有过一面之缘;十多年前,苏州市作协假十中举办《在美丽的苏州》诗歌朗诵会,向陶老师提及他去参加诗人角之事,他笑着掏出名片说那是很久以前了;几年前,陶老师在苏图大讲堂说苏州文人,谈到‘六艺大家黄’异庵,遂有拙文《黄异庵:三年三诗滨海情》投稿,他说我们需要这样的稿子呀。斯人去,与谁归?”

  昕晨老师在微信上发来一件趣事。那次陶老师去盐城先到他家里,敲门时叫“孙那个晨,开门啊!”开门后,解释说,你名字中间的那个字认不准,不能乱叫的。在人民公园的“盐城诗人角”上与年青诗友们会面时,陶老师披着标志性的长发,笑嘻嘻地抱拳对大家说:“在家靠父母,出门外朋友……”云云,让大家忍俊不止。

  我曾按陶老师给我的名片上的地址邮箱,发过给他一篇小稿《荆歌要转型》。那是七、八年前,作协儿童分会活动时,王一梅老师请小说家荆歌来分享创作经验,根据他说计划写儿童小说之类,戏仿了陶老师的写作笔法,因陶老师与荆歌是好朋友,故发他一乐。陶老师认真回信说:写得很有意思,可投晚报。后来,荆歌果然写出一部部长篇儿童小说《诗巷不忧伤》《芳邻》《音乐课》等。

  前年,在苏州举办的江苏省书展上,有陶老师新著《红莲白藕》散文集首发式。在嘉宾对谈介绍完新书内容后,看到近视的他,佝偻着腰,面对矮桌上摆满一摞摞新书,俯下身,将脸凑近已掀开新书的扉页,为读者用毛笔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地签名、盖章,心里涌起一阵感动。也让我想起他在苏图大讲堂讲座前,我请他在带去的他的某部散文集上签名,他评点这本集子用纸和设计得自己不满意,签名时又话锋一转,表示,我是书法家啊,用毛笔给你签才好呢。讲座时见到老年听众比较多,他讲着讲着,又一本正经地开起玩笑,过两年我退休了和你们一起玩,到时候不要欺负我啊!

  陶老师去世后,在各传媒和文学报刊公众号上,范小青、王尧、小海、潘向黎等著名作家诗人第一时间发表了深情的回忆文章,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陶老师为人率真洒脱、重情重意、才气过人的一面,他富有诗意的一生犹如在《致荆歌》中所写“文人荆歌/前世生在宋朝/所以去古代的路/驾轻就熟……”,其实也是陶老师的夫子自道,所以他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上钤有一印“只输年代”。

  诗集《随风》封底的腰封有几行诗:

  “读一本诗集

  就是一次细致的打量

  快乐和忧伤都过去了

  就像翻过去的一页诗歌

  我们体会诗歌

  就是体会落叶归根”

  (摘自诗集中诗作《小海的诗集》)

  陶老师落叶归根了,在走过又一个美丽的姑苏金秋,我的耳边又响起几个月前相城的“陶粉”们曾用一首民谣来怀念他。这首民谣的歌词是陶老师《邀中学女生西山看梅》:“缥缈山下看梅花,又看旧人又看花。花是萍水相逢人,人是一生一世花。”随着沧桑的声音一遍遍重复吟哦,将人的思绪引向无尽的岁月,不觉沧然而泪下。

  (作者 顾艳龙)

标签:老师;苏州;诗集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