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华:用文学凝聚卫生领域的精神力量
2020-12-24 22:4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康旭阳  
1
听新闻


吴月华:用文学凝聚卫生领域的精神力量

  “我以前没有写过诗,从那一次后我就喜欢上了!”2016年,原南京市卫计委组织学习“红岩红精神”,时任支部宣传委员的吴月华,每走一处就要诵读一首诗。也正是因为这次契机,让她爱上了诗歌,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活动结束后,她创作的第一首诗歌《使命》获得了2016年南京市级机关庆祝建党95周年主题征文二等奖。

  “我喜欢在诗歌散文中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在卫健委工作期间,经常能学习到一些卫生工作中的好的经验做法,看到基层医务工作者以及患者的感人事迹,我会用笔记录下来,去挖掘背后的故事,传递正能量。”谈到文学创作,吴月华的眼睛里闪烁着别样的光芒,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爱。

  单纯的诗人身份并不能概括吴月华。她做了一辈子医务工作者,先是在部队做护士,然后转业到地方继续做医务工作。现如今,她是南京市卫健委的二级调研员,创作和发表了数百篇诗歌、散文以及纪实文学等作品,也曾填词创作《我们是志愿者》《故乡情》等歌曲。

  她曾用一篇近6000字的文章,记录了金陵刻经第六代传承人马萌青从一个失聪少年,成长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技艺的继承人的人生道路,也让“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这项南京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走进了读者的世界,被更多人所认知。吴月华告诉记者,失聪和语言表达的缺陷,让马萌青的学徒之路极为坎坷,口传心授成为一道难题,但马萌青坚持了下来:学徒时,心在老师的手上,记下每一个雕刻的手法、刀诀,在心里反复琢磨;出师了,心在自己的手上,备版、写样、上样、涂油、刻版、发刀、挑刀、打空、打样、修版,日复一日的训练,反而让他更加纯粹专注。

  “在采访过程中,我看到了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当年和马萌青一起学艺的几位徒弟,因为嫌刻经收入低且枯燥乏味,早已纷纷离去,只有马师傅四十年如一日地在他无声的世界里,享受雕版刻经的乐趣。马萌青的双手长满了老茧,我发现他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拇指一样长短。他告诉我,十多年前在补一块老版时不小心削去一截手指。如果不握着刻刀,那看起来可能是一只废手,可是一旦握上了刻刀,那只手就成了天底下最灵巧、最完美的手。”吴月华说道,这就是非遗继承人的力量,匠人的登峰造极,在心,在自己。

  “最初的停留可能只是/生存的需要/最初的触摸可能只是/朴素的同情/但,走着走着相互依存的生命温度/构筑起了一条/美好的理想之路。”从事卫生工作的这些年,乡村医生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精神令吴月华深感敬佩,她曾在诗歌散文中多次写到乡村医生。“在平时走基层的工作中,我发现有不少医生扎根乡村,他们经常背着出诊箱上门问诊看病,不求高薪富足、有所回报,只为守护村民们的健康。这也许就是‘医者仁心’最好的诠释。”吴月华告诉记者。她的纪实文学《乡村医生》入选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一封封请战书/饱含着义不容辞的担当/一句句誓师令/回荡在出征战场的天空/时刻准备,全力以赴/奔向没有硝烟的阵地……”在《逆行的白衣战士》一诗中,吴月华记录了白衣天使们在疫情中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今年疫情期间,吴月华共创作了百余篇诗歌、散文以及纪实文学,展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卫生工作者和志愿者的点点滴滴。

  闲暇之余,吴月华喜欢手捧一本书,静静在书海中吸取营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拥有一颗永远学习的心,才能真正体会‘海纳百川’的智慧,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她笑着说道。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康旭阳

标签:月华;南京市;诗歌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