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风流宰相”谢安
2020-12-24 22:2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江左风流宰相”谢安

□ 束有春

  谢安,字安石,其祖籍在陈郡阳夏,即今河南太康县。父亲是东晋政治家、晋元帝时的吏部尚书谢裒(póu)。童年时,谢安给人的印象就是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又工于行书。年少时的谢安以清谈知名,得到名士王蒙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但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后来,拒绝朝廷任命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郡山阴县的东山(今浙江绍兴境内),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们频繁交游,出门捕鱼打猎,回屋吟诗作文,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就是不愿意出来当官。

一度拒绝做官

  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督促逼迫,要谢安出来当官。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但仅做了一个多月的官,就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为尚书郞、吏部郞,都被谢安拒绝。

  面对这种现象,有些官员就上疏朝廷皇上,认为谢安被朝廷征召而历年不应,应该禁锢终身,让他永远不得出来为官。

  谢安乐得自在,放浪形骸,游览东南部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诗文。

  谢安曾游历到位于现在浙江与安徽交界的临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区别。”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因耻食“周粟”,不愿为周王朝服务,最后饿死于首阳山,被后人誉为“高士”。谢安自比伯夷、叔齐,说明他对时政还是有自己看法的。

  谢安曾与名士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风浪开始转大,谢安却慢慢地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听出了谢安的意思,开始驾船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宽宏镇定的气度。

  谢安纵情于山水之间,每次游赏,总是携带歌妓同行,随时吟唱他的诗作,是当时知名的风流人物。他虽然屡屡不愿出山做官,但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却分析认为,谢安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如果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的。谢安虽然隐遁山林,其名声仍然超过弟弟谢万,大家都认为他有任宰辅的潜力和声望。

  此时,谢家出了一件不利的事情:谢安的弟弟谢万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担负守边的重任。东晋穆帝司马聃升平三年(359年),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十六国”之一的“前燕”,结果战败。不久,谢万被免为庶人。

  此事致使谢氏家族的权势在朝廷受到了很大威胁。朝中无人做官,将会对整个家族不利,当时王谢两家是东晋王朝的两股主要势力。谢安好像一下子感到肩上的重任了,有了出山做官的志趣,但这时的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从新亭“东山再起”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桓温帐下的司马。

  谢安从新亭(今南京江宁境内)出发,百官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半开玩笑半嘲讽地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呢。而今,江东百姓又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谢安知道高崧是有意损他,也就面露愧色,一笑了之。所谓“东山再起”的典故就出自这里。后来谢安在今天的南京市江宁区修筑别墅,堆起一座小山,与浙江的东山相似,这就是现在江宁东山的来历,但“东山再起”的“东山”是指山阴县(绍兴)的东山。

  谢安到桓温府第任职,桓温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谢安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表现出对谢安十分欣赏之意。

  桓温有一次来看望谢安,正值谢安在“理发”,即打理头发。那时候的男人还没有剪发的习俗,头发很长,需要经常梳洗打理。由于谢安是个性格不急不慢的人,有时甚至于动作有些“迟缓”,只见他把头发打理好后,再让人把帻帽拿来戴上,才出来见桓温。桓温在外间坐着,反过来劝那些下人:“不急不急,让司马把帽子戴好了再出来。”桓温对谢安的尊重可见一斑。

  升平五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弟弟谢万病逝,谢安趁机投书请求奔丧,就此离开了桓温。

  不久,谢安又被任命为吴兴太守,后又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桓温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驸马,袭爵万宁县男,任瑯琊太守,累迁徐州刺史,后都督荆州、梁州四州诸军事,又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桓温曾奉命溯江而上,“自江陵北伐”,灭了“十六国”之一、在成都建都的李氏“成汉”政权,在朝野威名大振。到了东晋哀帝司马丕隆和元年(362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军事,又加扬州牧,荆、扬二州两镇均由桓温主管。

临危不惧

  随着地位的升高,桓温的野心愈来愈大,想通过再度北伐,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以建立起更高更强的威望,便于将来取代晋主,自立为帝。可事与愿违,桓温前后三次北伐前秦、后秦、前燕,第三次北伐以惨败而告终,声望受损,图谋不成。

  桓温信奉的教条是:“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晋废帝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理由是司马奕阳痿不能生育。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至会稽王邸,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过废立之事,桓温开了先例,可见其权重。

  简文帝驾崩后,群臣惧怕桓温,不敢拥立太子,都认为应请桓温来决定。尚书仆射王彪之等极力反对,这才使已经11岁的太子司马曜于公元373年即位,是为晋孝武帝,改元“宁康”。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进京,先拜谒皇陵,又将部队驻扎在新亭,大陈兵卫。当时京城流言四起,都说桓温此次入京,是要诛除王谢两大家族势力,要颠覆晋王朝。

  经桓温直接点名,皇上下诏,由王谢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二人到新亭奉迎桓温进京。二人率文武百官拜于道侧。

  朝中位望稍高者皆惊慌失色,害怕大祸随时临头。谢安神色不变地对大家说:“晋朝国运存亡,就取决于此行。”大有慷慨赴死、壮士不还的气概。

  桓温布置重兵守卫自己住处,会见大臣代表谢安、王坦之,并在墙壁后面埋伏许多刀斧手,欲于座中加害二人。王坦之、谢安早已风闻桓温要杀了他们,一到桓温的帅帐内,王坦之就吓得浑身冷汗直冒,汗汁沾衣,连手版也拿颠倒了,而谢安却像没事一般。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从容就席,坐定”,谈笑风生。不仅如此,谢安还反客为主,主动出击,言谈间,忽然对桓温说道:“我谢安曾经听说过,古代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意思是说,国家应该将兵马布阵在边境线上,以防止敌国入侵。桓将军为什么要把兵士藏在墙壁后面呢?”索性戳穿点明桓温的阴谋。

  桓温听了,非但没有生气,还尴尬地笑了笑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举措,我也是不得已才如此的呀!”说完,使了个眼色,令左右将伏兵全部撤离。双方原先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许多,最后竟然“笑语移日”。

  谢安正是凭着自己的人品和胆识,机智和镇定,以及与桓温曾经多年共事的关系,才使他在桓温面前显得一点也不紧张,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王坦之本来与谢安齐名,但通过这一次与桓温的交往和政局的调停处理,人们都觉得,谢安的行政能力要优于王坦之。

  桓温此次进京,并没有大开杀戒,只是处理了徐州籍妖人卢悚攻入宫廷一案,以渎职罪将尚书陆始拘捕,并移交廷尉处置,同时株连了一些与此案相关的人。晋孝武帝虽然“富于春秋”,但“政不自己”,形同傀儡;而桓温是威振内外,朝野上下,人情噂沓,互生同异。幸亏有谢安与王坦之二人“尽忠匡翼,终能辑穆”。

  同年七月,桓温在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至此,朝廷“九锡”之文仍未完成,“锡命遂寢”,“九锡”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桓温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人世间。

  在对待桓温事情的处理上,再次体现了谢安的智慧胆识与潇洒不拘、风流倜傥的做派。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谢安为司徒,他所统辖的后军文武官员都配上高级府第,谢安辞让不受。朝廷又加任谢安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当时,前秦在其君主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晋军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处于劣势。同年,因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竭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自己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训练出了精锐的“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兵、骑兵七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十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

  太元四年(379年),襄阳城被攻破。接着,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

  谢安在都城建康布防,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四胜,全歼秦军。

  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谢安因功被任命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昌县公。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

  当时军情危急,建康城一片震恐。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

  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叔叔指导,这个仗怎么打。

  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过后便默默不语。

  谢玄不敢再问了,便派好友张玄再去请示。

  谢安于是驾车去东山中的别墅与亲朋好友聚会,然后又与张玄坐下来下围棋,赌注就是这里的别墅。

  谢安平常棋艺不及张玄,但这一天张玄心慌,一心想着如何打仗,反而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啦。”说罢便登山游玩去了。

  到了晚上返回后,谢安把谢石、谢玄等将领召集起来,当面交代机宜事务。

  当时,荆州刺史、车骑将军桓冲在荆州听说形势危急,打算专门拨出三千精兵到建康来保卫。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将士回到荆州后告诉桓冲,桓冲很是担心。他对将士们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轻人去指挥,我看我们都要失败当俘虏了。”

  同年十一月,谢玄派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前秦军队,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今安徽境内)。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七万晋军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在阵前斩杀苻融。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谢安的谢家军即谢玄的北府兵功不可没。

“江左风流宰相”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率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自此,淝水之战前,前秦与东晋以淮河—汉水—长江一线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东晋的版图。

  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谢安为避免晋孝武帝的猜忌,主动要求出镇广陵,建筑新城。后因病,又获准返回建康。同年八月二十二日,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

  晋孝武帝闻讯后,在朝堂里哭吊了三天,赐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追赠太傅,谥号“文靖”。因为谢安没有私宅,孝武帝于是诏令,在其官府中备办丧事仪式。到下葬时,其葬礼规格与桓温相同。又因击败苻坚的功勋,被追封为庐陵郡公。

  谢安多才多艺,通音乐,善行书,曾从王羲之学行书,其书风有王羲之风格。《宣和书谱》收录其行书《近问帖》《善护帖》《中郎帖》,《淳化阁帖》收有《凄闷帖》《六月帖》等。

  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治国以儒道互补,有宰相气度。作为东晋门阀士族,虽是官二代,但他绝不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享清福,而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为国家服务,并且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国家利益。

  《南史》卷二十二《王俭列传》载,南朝齐的侍中、中书令、国子祭酒王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盖自况也”,是说王俭觉得自己也有谢安那样的能耐。北宋词人毛滂有《武陵春·迎得春来闻好语》词,其中有“江左属风流”句。这些都已不难说明,在古人的眼中,谢安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江左风流宰相”了。

 

    

  束有春,文史、文物、博物馆专家,先后任江苏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办公室秘书,文物保护处处长、博物馆处处长、社文处(后更名为“公共文化处”)处长。2016年7月退休,现在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从事《炎黄文化》杂志编辑工作。

标签:谢安;东山;尚书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