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苏州学者高福民讲虎丘泥人不为人知的故事
虎丘泥人系列访谈之一
2020-08-03 14: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高福民十年磨一剑著成的《虎丘泥人一千年》,在上月苏州举办的第十届江苏读书节上大放异彩,此书不仅填补了学术上“虎丘泥人”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的缺憾,而且对虎丘泥人进行了全面而又丰富的考证研究,图文并茂,其中收集了许多散佚的珍贵资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日前,高福民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之邀,接受了记者专访,对虎丘泥人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让人获益匪浅。

历史上杨惠之塑像艺术魅力强大

说起与虎丘泥人的缘分,高福民说高福民说十多年前在苏州澄湖寻访宋代《碛砂藏》木刻时,在一户人家偶然见到一具千年前的牵线泥陶偶,它分成五块,头和身体是分开的,就从那时候开始对虎丘泥人产生了兴趣。之后,高福民历时十多年锲而不舍地完成了《虎丘泥人一千年》大型专著。

中华文明五千年,太湖流域“以泥塑形”作为“艺术之兹古者”,现存距今五六千年前崧泽文化的“断发文身”陶俑、良渚文化的其他泥质工艺实物,便是例证。到汉、唐、五代,即公元 1 世纪前后至 11 世纪漫长的岁月里,苏州泥塑以塑制墓俑、佛像为主,也有做人像的。唐代杨惠之所塑的佛像“形模如生”,“精殊殊圣,古无伦比”。后来,唐末黄巢义军将两京寺宇焚毁尽,独对杨惠之手塑神像“惜其神妙,率不残毁”。由此可见,杨惠之塑像的艺术魅力之强大。

当时杨惠之曾在京兆府为当时名伶留杯亭塑像,塑像做好之日,杨惠之亲手加以装染,放在大街上,面向墙壁,过路人看其背影即能辨认出是留杯亭,其神巧可知。因杨惠之是苏州人,苏州民间一直流传有杨惠之抱着他塑造的泥美人,被公差误以为“强抢民女”而追逐他的传说。由此可见,杨惠之所造作的泥人与真人大小仿佛。

(唐釉陶俑,高 23cm,惟妙惟肖的工匠形象,典型的写实手法,苏州博物馆藏)

虎丘泥人艺术巅峰的标志是塑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水莫过于太湖水,苏州土莫过于太湖黏性土。苏州农人远在 6000 年前用太湖黏性土培育栽种了水稻。苏州工匠还用太湖黏性土创造了传承千年的泥塑艺术,独将泥塑艺术传承千年的地方就是苏州。

虎丘泥人的塑真,是就地取材。顾公硕先生说:“在虎丘上塘清节堂后面田中之泥最为滋润,俗称滋泥。先用清水澄清漂洗以后,晒至半干,然后加各种肉色,做成一团团的泥丸。”所谓滋泥,就是滋润细腻的泥,经久不会开裂,可以长久保留。

虎丘泥人艺术巅峰的标志即塑真,所捏姿态惟妙惟肖,有传神之技,更有“相堂”之制名闻遐迩。苏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向来名匠辈出,可谓文风和“工匠”精神的渊薮之区,“苏工”传统光芒四射。“苏捏”艺人大多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形成了独具特色、规模宏大、热闹繁华的民间工艺品市场,“虎丘泥人”之称由此正式传出。因为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塑真绝技,集中了相应的人才;因为主要材料虎丘滋泥就产在附近。讲苏州工匠,不能不说千年瑰宝虎丘泥人,因为虎丘泥人工匠在历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 房 班 二、皂 隶 班 二、红 帽 军 夜 班,泥 质,5.6cm×4.7cm×17cm)

虎丘泥人特指“小型泥塑”

高福民书名所称的“虎丘泥人”,不是广义上所指的苏州千年泥塑,是指“掌中之物”或供案头欣赏的小型泥塑,在庙宇殿堂内供奉的不可移动的向公众展示的大型泥塑是不在其列的。高福民告诉记者,虎丘泥人因其供私人所用,也多为私人收藏,所以藏家是分散的,他们收藏的虎丘泥人轻易不示人,对搜集和整理虎丘泥人实物资料造成了困难,这也是虎丘泥人一直未能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原因。大型专著《虎丘泥人一千年》的出版填补了学术上“虎丘泥人”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有著名的云岩寺斜塔、剑池、“生公说法石点头”“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等景点。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出任苏州刺史时,一年多的任期内曾12次游历虎丘,既开凿山塘河,又重开虎丘寺路,种植桃李莲荷2000余株。如果没有白居易,就可能没有后来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美誉的虎丘山塘,就像没有范仲淹,就可能没有“东南学府之首”苏州文庙及历史上似星光灿烂、涌现出那么多状元一样。白居易凭吊真娘墓时,怀着无限惋叹之情写下了《真娘墓》诗。潘廷埙所云“问渠哪得娇如许,分取真娘土一抔”,所赞美的大概就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虎丘泥人这一瑰宝。

(晚清戏文绢泥人《长坂坡》《杨排风》,苏州博物馆藏)

虎丘滋泥成就虎丘泥人

虎丘滋泥,人们往往凭想象说成是虎丘山上的泥。高福民告诉江南时报记者,半个多世纪前,文化学者顾公硕先生可能做过田野调查,寻访过老艺人,他在笔记中明白地写道:“在虎丘上塘清节堂后面田中之泥。”虎丘山前清节堂早已消失,那么堂址呢?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夏冰先生说:“虎丘清节堂,即苏州清节堂,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专事收容生活无依靠的孀妇。地点即从虎丘正山门前山塘河对岸‘海涌流辉’照壁始,往东200米左右至山塘街斟酌桥的河对岸。如果再往东几步,不远即山塘街‘五人墓’的河对岸是康熙年间始建的普济堂,历史上那是男普济堂,而清节堂是女普济堂。”清节堂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了虎丘乡粮管所和粮库,现在是婚纱市场。清节堂址后面即原茶花村,往北便是沪宁铁路了。

据虎丘村人徐文高介绍:虎丘山下的茶花村、虎丘村,当年都有水田,也有旱田;所谓“清节堂后面田中之泥”就是指原茶花村水稻田中往下挖出来的灰色有黏性的土。清末塑真名手项寄梅便居住斟酌桥头,在虎丘正山门内捏像,在附近水田中就地取材,再方便不过了。多年来文人们经常争论的“滋泥”疑问,后来科技人员运用现代化验方法,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虎丘泥人的制作原材料,主要是取自虎丘山下一带的水田中所谓的“滋泥”,以灰褐色和黄褐色、棕黑色为主,质地细腻且湿度较大,黏性较强,塑形后易保存。

(开道小泥人之二,泥质,5.2cm×4.8cm×18cm)

高福民简介:一级艺术监督,研究江南文化,长期关注文化对现代生活、现代城市的引领作用。历任苏州市文广局党委书记、局长兼市文物局局长,苏州市政协党组成员丶政协秘书长,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等职。现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完成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文化部课题《迈向“文化苏州”》,2005年获人事部丶文化部表彰的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昆曲课题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唯一的特等奖。出版主编和与人合作主编《苏州文化丛书》《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文化城市一一基本理论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专著《康乾盛世“苏州版”》(2016年中国非遗博览会学术成果展)、专著《过云楼梦:大变革时代江南文脉之一隅》《顾公硕残稿拾影》(二书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专著《虎丘泥人一千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等。

标签:泥人;虎丘;苏州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