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蒲艾香
2020-06-28 20:11:00  作者:空瓶  
1
听新闻

空瓶

又是一年端午节。门插艾、吃粽子、挂香囊、划龙船……这些端午节的标配,我们做了哪些?哪些是值得一直做下去的?

有句反映端午习俗的对联流传较广: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妖。其中的“艾旗”为艾草,“蒲剑”为菖蒲。艾草自古即可制药,且药香味浓烈。《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艾治病指的便是古时女子的劳作之一。可见,艾绒灸病,消灾迎百福,古已有之。最近几年,人们又纷纷时兴艾灸,大街小巷的艾灸店如雨后春笋,更多的则在家艾灸,以图通经畅脉、祛病健体之功效。但是,我还是希望“经”不能念歪,否则过犹不及。其实,艾草也是插在门上的,像我儿时“手执”玩耍者趋少。

菖蒲也有一股清香,可分为石菖蒲、水菖蒲。我家乡里下河地区盛产水菖蒲,绿色的叶片身形修长、顶端尖锐,像一口青锋宝剑,故于端午悬挂门上,用于斩妖驱邪,保家卫室。

除了艾草、菖蒲,端午节更离不开芦叶。芦叶用于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日最典型的特点,就像中秋节吃月饼一样,必定少不了。粽子由浸泡后的糯米用芦叶包裹而成,有三角形或小脚形,煮熟后,糯米便融化、紧黏,彼此分不开。我小时候吃的大多是白粽子,没馅,乏味。如何不乏味?蘸白糖吃,砂糖、绵糖均可。试想一下,当解散线头、剥开粽叶,细腻又雪白的粽身跃入眼帘,不由令人浮想联翩,蘸下白糖,咬上一口,又黏又甜,那味道久久在嘴角荡漾。

当时,高档一点的粽子就是加入赤豆,不比现在可加入咸肉、火腿、香肠、枣片、杏仁等各色配料,口感多元,营养丰富。而且,粽子已经日常化,譬如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嘉兴肉粽子随处可见,四季供应,成为一大特色食品。

端午挂香囊、挂“蛋兜”也是小孩喜欢的。正因为蒲艾可以驱蚊辟邪,便被大人们制作装入小香囊,挂于小孩胸前。此外,还会做一个“蛋兜”,装上咸鸭蛋或熟鸡蛋,挂小孩脖子上。小孩子往往哧溜一下不见踪影,出去显摆了。“蛋兜”就是小网兜,可红色,可彩色;可带花边,可拖长须,各显巧能之事。岳母生前给大郡做的都是带花边的彩色“蛋兜”,里面装一只咸鸭蛋。大郡每次都舍不得吃,不是挂脖子上,就是藏书包里,时间一长,蛋便变质了,虽然没吃成,但陪伴了自己好长一段时间,像吉祥物、守护神,又如忠诚的小伙伴。

多年前,我曾在仪征胥浦街道居住过一段时间,小区旁就是胥浦镇政府大院,院里有一座伍子胥雕像,常饭后散步于此,顺便瞻仰一下伍相国。我总是想象两千多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伍子胥过昭关后,一路狂奔,一条大江挡住去路。前有江险,后有追兵,幸遇仪征好人渔丈人,乘着夜色,帮其顺利过江。渔丈人面对楚王悬赏的万担米谷没有动心,又为打消伍子胥的后顾之忧而自沉江中,此等信诺壮举着实令人景仰。后人将伍子胥渡江处称为“胥浦”。

常常感觉现在的节日氛围没有以前浓厚,究其原因,或许因为物质匮乏的年代,逢年过节才可改善一下生活,所以节日过得像个节日。而现在不仅物质丰盈,且节日太多,动不动就会冒出一个狂欢节、购物节,人们已然麻木了。然而,真正理解传统节日的有几?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往往就蕴含在传统节日之中,这不仅需要我们耐心地给孩子们讲一讲它们的来源与传说,更需要我们主动担起传承的责任。不仅仅端午节,不仅仅蒲艾芦蒿的清香。

标签:粽子;菖蒲;艾灸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