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给城市带来了清洁能源,但天然气加气站大多设置在人口密集地区。加气站的储气设备分为储气井和储气瓶两种,储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江苏的加气站目前有储气井700余口、站用气瓶(组)360余只。汛期即将到来,雷雨天气多发,储气井和储气瓶是否能够安全运行?6月28日,记者跟随省特检院的检验人员进行现场采访。
上午10点半,天气炎热。在南京中裕加气站储气井检验现场,检验人员正使用自主研发的高压储气井检验系统进行定期检验。高压储气井检验系统看上去并不大,前部是一个约1米长的铝制探头,尾部接着长长的电缆线,由一台电脑进行控制。
记者看到,检验人员将高压储气井检验系统架设在储气井井口,按下开关,检测仪器探头进入储气井,把测量的数据信号实时传到地面的设备显示屏上。随着检测仪器探头进入储气井,显示屏上的波形在跳动,深埋在地下一百多米的井壁壁厚实时显示出来。
“我们其实是给储气井做‘胃镜’。从显示屏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井壁在45米左右是减薄的,接下来要通过数据分析,看是否影响安全使用。”省特检院直属分院储运设备检验室主任吴胜平告诉记者,储气井是直径约20厘米左右的钢管垂直埋在地下,深度一般为几十米到三百米之间,内部储存着高压易燃易爆天然气,外部的地下水、土壤等会对其造成腐蚀,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破,会产生严重的事故。此次定期检验,就是要找出井壁减薄最严重以及腐蚀速度最快的区域,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储气井必须停用。
“现在这套高压储气井检验系统灵巧多了,只有40公斤。以前,整套装置重达4吨,需要固定在汽车上,检验时还需要吊车配合才行,有些储气井安装的位置汽车无法接近,导致无法检测。”省特检院直属分院储运设备检验室任毅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省特检院成立了自主研发团队,经过8年的改进、创新,才有了现在的检验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无盲区的对储气井进行100%扫查,填补了国内检验技术的空白,被十几家同行机构引进。
在南京丁家庄加气站,4个长约6.5米、直径约50厘米的白色气瓶正在等待检测。只见检验人员轻击鼠标,一辆形如玩具小车的检测设备自动在气瓶上沿轨道行走,如同医生手持B超探头在腹部滑动,小车轻松穿越气瓶之间的狭小间隙。“小车”上有5组探头,气瓶内部全方位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约一小时后检验结束,检验人员通过分析实时传送的数据,判断气瓶的“健康”状况。
检验人员告诉记者,传统的检测设备体积庞大,无法搬运到现场,也不能穿过气瓶之间不足10厘米的间隙。以前需要将储气瓶拆除后检验,检验后重新安装不仅费时费力,还影响汽车加气和企业的正常营业,为此,省特检院设计了这个适应现场检测的小型设备,主要通过声发射、相控阵等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来解决气瓶拆检的难题。
“每天有800多辆出租车和公交车来站上加气,如果将储气瓶拆除后送检,需要半个多月,那样几十辆公交车都要‘趴窝’了。”加气站的王站长对记者说,丁家庄加气站很难停下来检验,但天然气储存设备的安全运行责任重大,如今现场检测,解决了难题。
“汛期即将到来,雷雨天气多发。储气井要注意基础沉降引发井口连接管道变形、移位,引起管道开裂、泄漏等;另外夏季太阳曝晒,要采取措施防止地面储气瓶组、管道的超压。”吴胜平提醒,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加强日常巡查,注意储气井基础沉降,确保储气设备管道无变形、移位,地面设施不超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