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级市,能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和青岛、苏州等制造强市“掰手腕”,常州底气何在?
又是什么,让龙城每每提起“中轴崛起”都中气十足?
常州人告诉你,他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
而支撑起常州有敢争一流的勇气的,答案只有一个:始终坚持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这一“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
夏至之际,这座工业明星城市的“发展热力图”更加热烈起来——6月18日,2021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在常州开幕;6月21日,常州国家高新区举行2021年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再启程大会。
工业,是常州的立市之本。去年以来,常州更提出“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发展定位。锚定目标,这一次,常州如何抢得先机?
出圈:三次关键性调整
在全国诸多中小城市中成为“第一个崛起的工业城市”,进而成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发展姿态,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经济迅速崛起。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全国学习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的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其中小型柴油机、灯芯绒、卡其布等出口量位居全国之首。
事实上,常州工业出圈,其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结构调整——
上世纪八十年代:纺轻电和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纺工、轻工、电子行业和以轻型加工为主的机械业,产品结构调整为以轻型、小型、加工为产品发展方向,注意开拓国家急需、市场短缺和常州特色产品,配套发展影响常州工业发展的中间产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机电和轻纺。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改造提升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动力工业、输变电设备、汽车(摩托车)工业、工程机械、计算机通讯、现代视听设备、纺织服装、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合成新药及生物制造等十大优势产业。
二十一世纪: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世纪以来,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有效投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
奋进历程中,尽管也遭遇过发展中的挑战,一度失落,但抢夺先机、率先布局,常州,思路一直明晰。而这,正是其蓄势而发、频频出圈的理念优势。
扩围:打造长三角“五大中轴”
在赶超者的队伍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常州试图再次成为“模范生”。
求解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的常州答案,纵观常州历任党政一把手,把智能制造作为最大抓手,加快实施“智能+”,成为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行动主线。
2013年出台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对常州进行定位: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基地。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常州提出,未来五年,攻坚转型升级,构筑更强的产业支撑,加快打造“工业明星城市”的升级版,聚焦智能制造+互联网,“风火轮”驭风而行。
2018年,常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不动摇,着力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不断夯实常州发展之基。而建设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取决于高质量产业,取决于“五个力”——关键技术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带动力、产业链条的整合力、信息化的引领力和标准的主导力。
立于潮头者,风浪亦先历。近年来,常州人大刀阔斧将“制造”向“智造”转型,从战略高度擘画智造强市蓝图。正因如此,常州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加速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转变,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已成为常州鲜明的产业名片。截至目前,常州市累计获得中国工业大奖4个,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16个,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8家,均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常州深入实施国家“互联网+”行动,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3个,省级示范智能工厂3家、示范车间131个。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100.25,列全省第四。
依托于智能制造的强势崛起,常州“中轴崛起”也被频频提及——
2019年江苏省“两会”期间,常州代表团的10名省人大代表联合泰州代表团15名省人大代表共同提出议案,建议加快常泰融合,实现中轴崛起。
“十四五”一开局,常州便提出,将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打造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标杆城市,用好用足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以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为主要特征和内涵的中轴枢纽城市。
当下,就如何做好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的“传动中轴”,常州的回答仍然是——依靠制造业。
谋势: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再启程
38个重大项目集中竣工投产,30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6月21日上午,常州国家高新区举行的2021年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再启程大会上传来夏至喜讯。
据当地媒体报道,本次集中竣工的3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114亿元。其中含11个市重点项目,27个区重点项目,涵盖智慧能源、新材料等两大特色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医疗装备等三大新兴产业,“三新经济”、休闲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民生保障、环保提升等多种类型,为“十四五”开新局注入新动能。11个市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完成全年竣工目标的73.3%。
让人心潮澎湃的还远不止如此,6月18日,2021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开幕式上,总投资近300亿元的20个重大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涵盖高端装备制造、动力电池、5G通讯、光伏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
2021年是“十四五”的起步之年,也是常州市“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的开局之年。全市共有28个大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名单,其中产业类项目数与苏州并列全省第一。
瞄准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发力,常州为2021这一至关重要的一年立下明确目标——
全年招引总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少于21个,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不少于4个;
招引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现代服务业(不含房地产)项目不少于9个。
新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30个,新增重大创新平台项目30个,新实施技术设备投入超亿元技改项目30个,新增市级区域性总部9个。
市重大产业项目全年完成投资86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000亿元;
新增入库项目100个以上;
竣工项目50个以上;
在建项目230个以上。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壮大,未来产业蓄势待发......如此看来,这一次,常州誓要抢得“中轴崛起”发展先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